时政 区域 文旅 教育 财经 房产 商会 三农 健康 生活 报料 更多

唐崖土司城址十年精心保护 石质文物细述 六百年慢时光

湖北日报 2025-11-18 09:03:10

讲解员陈飞站在“荆南雄镇”牌坊前。(湖北日报通讯员舒淑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鲁腾

通讯员舒淑

武陵山深处,咸丰县唐崖河畔,历经六百余年风雨的唐崖土司城址静静矗立,以沧桑岁月诉说唐崖土司曾经的显赫与荣光。

2015年,由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联合申报的“土司遗址”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湖北继武当山古建筑群、明显陵之后的第3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素有“皇冠上的明珠”之誉。

十年时光,对于拥有六百余年历史的唐崖土司城址而言不过一瞬。但在守护者的精心呵护下,唐崖土司城址已不再是沉默的遗存,六百载岁月变得可触可感,原生风貌得以延续传承。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世遗唐崖”,探寻这颗“皇冠明珠”十年守护的故事。

石质文物修复是世界性难题

初冬清晨,鸟鸣唤醒唐崖土司城。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总工程师何继明与同事准时来到“荆南雄镇”牌坊下,开展每日的“望闻问切”:用软毛刷轻扫石面露水,以细竹签小心剔除石缝杂草。

这座牌坊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通高7.15米、面阔8.4米,以四柱三门、双重屋檐的规制,矗立于衙署建筑群中轴线起点。它不仅是唐崖土司城址的标志性建筑,更是现存土司遗址中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礼制性建筑。

“唐崖土司城鼎盛时期,形成‘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的山地城市格局。清雍正‘改土归流’后逐渐废弃,历经16代18位土司,存续达381年。”何继明介绍,如今遗址留存的主要是“石头城”,牌坊、石刻、墓葬、街道、城墙等均以石材建造,原料取自周边山体。

数百年的风吹日晒,令牌坊伤痕累累:石面裂隙遍布,拼接处可见水渍,青苔与微生物在石缝滋生,不少部位出现空鼓。1856年重庆黔江小南海6.25级地震,更导致牌坊衔接部位错位,最大距离达3至5厘米。“遗址内的石质文物以砂岩为主,质地疏松易层状剥落,加上温度骤变、水分渗透、微生物侵蚀,病害问题迫在眉睫。”何继明说。

自2021年起,管理处联合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机构,启动对牌坊等石质文物的全面勘察。

团队运用非金属超声检测仪探查石体裂隙,以探地雷达定位空鼓区域,借助微波测湿仪监测石材含水率,不仅摸清了表层风化、内部损伤情况,还发现了肉眼难以辨识的隐蔽病害。

“一次性勘察远远不够,需要长期监测。”何继明介绍,牌坊关键部位已安装6套监测设备,全年无休记录周边温湿度变化、石材裂隙扩张与空鼓动态,将环境影响转化为可量化数据,为判断病害趋势、调整保护策略提供依据。

为寻找适配的修复方案,团队从唐崖周边采集原生砂岩,在实验室模拟当地温度、降水、湿度等自然环境,还原砂岩风化过程。“只有让样本经历与牌坊相同的‘四季考验’,才能避免盲目修复造成二次伤害。”何继明坦言,石质文物修复是世界性难题,模拟研究仍在持续推进。

与此同时,数字化保护同步展开。管理处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技术团队,运用高精度激光扫描对牌坊纹饰、裂隙、构件进行全方位“数字建模”,提取三维坐标信息,构建与实物1∶1的数字模型。该模型既完整留存牌坊当前风貌,也为后续修复方案推演与效果评估提供支撑。

构建“三网”一体保护体系

“去年3月那场火,起火点位于核心区外,距离‘夫妻杉’仅30米,若未及时处置,后果不堪设想。”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六级职员王明松回忆时仍心有余悸。

“夫妻杉”矗立于唐崖土司城玄武山顶,两棵杉树高约44米,相距3米并肩而立,枝叶连理、相依相扶,树龄已逾四百年。相传为土司覃鼎夫妇亲手所植。覃鼎因征讨“奢安之乱”有功升任宣抚使,在其任内,土司城达到鼎盛。这棵古树因而成为遗址自然景观的核心标志,承载着土司后裔的文化记忆与乡愁。

事发当日,覆盖玄武山区域的高清摄像头及时捕捉到山林冒烟点,王明松立即通知附近巡逻人员携带便携式灭火器材赶赴现场,并联动周边村镇组织志愿力量支援。“从发现火情到彻底扑灭,全程仅用30分钟。”王明松说。

在管理处工作十多年的王明松,亲历了“天网+地网+人网”三位一体综合防范体系的构建。

“文物安全是保护的底线。”他介绍,国家文物局每3个月运用遥感技术对遗址区域进行影像对比,植被异常改动、管线铺设施工等情形,卫星影像均能清晰捕捉,如同“天眼”时刻守护;遗址核心区分布有275个高清监控摄像头,通过智慧文物安全防控综合管理平台整合广播音像、防雷预警、消防联动等功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运转;3.62公里围网结合周边山体、河道等天然屏障,封闭人员易进出区域,构建起重点防控与自然阻隔相结合的“地网”。

“绕围栏巡查一圈需2小时,巡查人员须细致检查文物本体、安防设施与植被环境,发现异常必须第一时间上报。”王明松表示,遗址实行全员巡查责任制,管理处工作人员、景区运营团队、清洁员、保安等所有在岗人员,每日需沿围栏接力巡视,确保不留安全死角。

今年10月29日,湖南省永顺县、贵州省汇川区、湖北省咸丰县三地共同签署《土司遗址保护利用十年行动计划(2026—2035)》,明确谋划申报唐崖土司遗址监测预警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对现有安防、消防设施进行提质改造,持续提升文物安全防护能力。

专为一座单体文化遗产保护立法

唐崖土司城址环境整治(四期)项目现场,工人们手持小型工具,正对10栋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所有破土作业,挖掘深度必须控制在20厘米以内。”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遗址管理监测科副科长张赟守在现场,反复向工人强调。

不远处,87岁的覃国清时隔五年再次走进城址,沿青石板路缓步前行,感慨道:“跟当年一样,没有变化!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没丢!”身旁77岁的黄梁江也连连点头。

两位老人或许不知,过去十年间,唐崖土司城址已先后实施完成文物保护一、二、三期工程,以及环境整治一、二、三期工程等一系列保护与展示项目。“请看这两块指示牌,一块是申遗时安装的,一块是去年更新的求助指示牌。从选材、颜色到字体,是不是特别统一?两者相隔近十年!”张赟说,城址的保护,既要对核心区内文物建筑与环境实施整体性保护,也需治理人为建设性破坏,维护城址周边传统风貌的原真性。

“我们要维护城址本来的样貌。唯有如此,唐崖的风貌才是鲜活的,才能经得起时间检验。”张赟进一步解释,“世界遗产”并非终身荣誉,若保护不到位,可能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严重时甚至会被取消资格。2009年,德国德累斯顿易北河谷因修建现代化桥梁破坏原有景观而被除名,便是前车之鉴。

为守护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2013年12月1日,《唐崖土司城址保护管理办法》施行。这是湖北省第一部针对单体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法规。该办法明确规定:一类缓冲区建筑檐高不得超过6米,二类缓冲区不得超过10米,三类缓冲区最高不超过7层,同时对建筑选址、风貌样式等作出详细规范。

“缓冲区涉及6个行政村,区域内历史形成的老旧民居数量众多。按规定,缓冲区内新建建筑需同时获得规划部门和文物部门批准方可动工,新建房屋管控曾面临不小压力。但如今,城址保护已赢得老百姓广泛的认同与理解。”张赟说。

“以前总觉得遗产保护是政府的事,与老百姓无关。后来才明白,这城址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护好它就是守住唐崖的根。”唐崖司村村民石竣文的话,道出了当地村民的共同心声。

参加第五届咸丰·世遗唐崖论坛时,世界遗产专家Carolina Castellanos由衷感慨:“这里不仅完整保留了遗址的历史风貌,更难得的是,生活在此的人们真心认同并积极参与保护。”

  责任编辑:中华网湖北01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