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区域 文旅 教育 财经 房产 商会 三农 健康 生活 报料 更多

武汉都市圈要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担当“中心”作为

湖北日报 2025-11-06 09:53:51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国家发展规划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朱熙勇摄)

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推进跨区域跨流域大通道建设,强化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重点城市群协调联动发展,促进区域创新链产业链高效协作。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加快发展,培育发展若干区域性中心城市,更好发挥跨区域联结型地区支撑带动作用。深化跨行政区合作,健全区域间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机制,拓展流域经济等模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访谈嘉宾

秦尊文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国家规划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建议》在“促进区域联动发展”部分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单独列出,背后有何深意?

秦尊文:至少有三层深意。首先,意味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国家发展规划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有所提及,但两次都只出现在规划《纲要》中。其中,“十三五”规划《纲要》只是在“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中被列举提及,具体表述为: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表述是: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这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首次与另外四极同时提及,地位有较大提升。这次是首次在《建议》中作出表述,说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国家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其次,意味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责任更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而区域联动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建议》共61条,第28条“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中提到了众多区域,而第29条“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只提及长江中游城市群,说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促进区域联动发展要在全国作出表率。

再次,意味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了更强有力的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部地区最大最强的城市群,在中部崛起中具有关键作用。湖北被定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武汉被定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无论是中部崛起还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都是湖北最先发声、最早呼吁的。因此,《建议》的出台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地位的提升,是对中部崛起最硬核的支撑,对中部支点建设是最大的利好。

区域联动发展武汉都市圈要率先垂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明确提出“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建议》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发展,这为湖北、武汉都市圈带来哪些新使命、新机遇?

秦尊文:湖北被赋予“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神圣职责,要积极主动承担“十五五”规划《建议》“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的新使命。《建议》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给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带来新机遇。《建议》给长江中游城市群定的主旋律是“联动发展”,武汉都市圈要率先垂范。同城化是城市联动发展的最紧密形态。《建议》的贯彻实施,必将进一步推动武汉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城化水平将得到提升。

其次,给湖北加快建成支点带来新机遇。

一是将促进湖北与湖南、江西、安徽“深化跨行政区合作,健全区域间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机制,拓展流域经济等模式”,共同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联手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二是将促进湖北与河南、山西“推进跨区域跨流域大通道建设,强化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比如共建和维护世界上最先进的首条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线路,共保“北煤南运”“南粮北运”大通道畅通,共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江河战略”等。

三是将促进湖北省际边界地区“培育发展若干区域性中心城市,更好发挥跨区域联结型地区支撑带动作用”,比如咸宁与岳阳、九江合作打造环幕阜山“小三角”,荆州融入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襄阳与南阳合作打造“襄南双城经济圈”等。通过发挥这些跨区域联结型地区的支撑带动作用,共同为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提供强大支撑。

湖北被赋予了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的重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2024年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达到3.6万亿元,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比重提升至29%,中心功能进一步强化。“十五五”长江中游城市群促进区域联动发展要在全国作表率,武汉都市圈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心”作用?

秦尊文:“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是“十五五”规划《建议》61条中单列的一条,并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发展。可以说,湖北被赋予了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的重任,武汉都市圈要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担当“中心”作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作用。

一是推进空间开发联动。建立健全省级统筹、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协同的都市圈同城化推进机制,加快武汉与鄂州、孝感、咸宁、黄冈、黄石等同城化进程,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做出示范。依托京广通道,推动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协同发展,提升咸宁、岳阳等要素集聚能力,促进石化、医疗健康、纺织服装等产业合作。依托沿江—京九通道,推动武汉、南昌都市圈互动发展,提升黄冈、黄石与九江等地经济实力,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推动建材、石化、钢铁等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推进基础设施联动。以提升互联互通效率为重点,统筹完善传统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构建高效实用、安全可靠、智慧绿色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在注重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和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共同发挥水运的经济性、空运的时效性。水运方面,深化“中三角省际集装箱公共班轮”合作机制,共同打造中国内陆出海口。空运方面,推动城市群内机场协同运营,充分发挥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作用,形成联动长江中游乃至全国的专业性货运枢纽,共同打造中部空中出海口。

三是推进产业发展联动。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推进武汉东湖、长株潭、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湘江西岸科技创新走廊、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合作对接。聚焦光通信、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生物育种等关键领域,组建一批协同创新合作平台,联合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源头入手,以科技创新联动引领产业发展联动。

四是推进生态环保联动。共同推进长江水环境修复、水资源保护和生态重塑行动,重点开展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治理,强化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和港口船舶污染防治。依托中碳登(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中心)及武昌区环沙湖“双碳”经济带,构建以碳金融为核心的气候投融资体系,集聚400余家涉碳企业形成“碳要素富集高地”。通过碳权交易、碳资产管理、碳普惠应用等功能辐射城市群,推动看不见的“碳”转化为可交易的“资产”,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的“金融引擎”。

五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联动。强调“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三省要协同制定地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共同建立部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财政支出跨区域结转机制;落实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联手维护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继续联合为三省在珠三角地区务工人员提供维权支持;推动三省间社会保险关系顺畅转移接续、养老金领取资格核查互认,逐步放宽放开居民在常住地或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将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纳入城镇公租房保障范围。促进教育、医疗、文化方面的联动发展,如支持三省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完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和双向转诊合作机制,建设以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等。

六是推进对外开放联动。整合武汉、长沙、南昌等的中欧班列资源,将“中欧”班列建成中三角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载体,并加强口岸监管平台和通关一体化建设。同时,打造对外开放高层次平台和交流合作平台。加快湖北、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规范发展对外投资合作,共同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

要把“跨三省”的距离变成“同村人”的便利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会给三省老百姓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秦尊文:给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主要体现在日常出行、生活便利、就业增收、环境改善等多个高频生活场景中。

一是跨城“像串门”,交通更快捷。城市群内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成为现实,比如武汉到长沙、南昌高铁最快1个多小时可达,周边地市(如鄂州、黄石到武汉,株洲、湘潭到长沙)通勤时间进一步压缩。无论是跨城上班、走亲访友还是旅游,都像在“都市圈里转”,不用再为长途奔波发愁。

二是少跑冤枉路,办事更便捷。公积金异地互认互贷:在武汉交公积金,能在长沙、南昌买房用;在长沙缴存,也能在武汉申请贷款,解决了跨城就业者的买房痛点。旅游一卡通“通玩三省”:联合发行的旅游卡能覆盖武汉黄鹤楼、长沙岳麓山、南昌滕王阁等核心景点,一次办卡、三省通用,省钱又方便。教育、医疗等资源逐步协同(如湘鄂赣三甲医院远程会诊、高校联合培养),不用再为看专家、找好学校“跨城搬家”。

三是产业升级带来“好工作”,收入更可观。城市群聚焦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武汉的“光芯屏端网”、长沙的工程机械、南昌的新能源)打造中高端产业集群,不仅能吸纳更多本地劳动力就业,还能提供更高薪、更稳定的岗位(比如武汉光谷的半导体工程师、长沙经开区的智能装备研发岗)。加上经济总量增长,人均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

四是生态环境改善,生活更舒服。长江、鄱阳湖、洞庭湖等流域的水质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比如武汉的江滩公园、长沙的湘江风光带、南昌的赣江两岸,都成了老百姓日常休闲的“绿色客厅”,呼吸更畅、环境更美。

五是城镇化提质,县城乡村更兴旺。目前三省平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近65%,县城和乡镇的基础设施(如道路、学校、医院)也跟着升级。比如湖北汉川、湖南醴陵、江西高安等县市,通过对接都市圈产业转移,不仅有了更多工厂和商业综合体,还能享受到和大城市差不多的快递、外卖、影院等服务,不用再“挤去省会”才能过“现代生活”。

总的来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就是让老百姓“出行更顺、办事更易、挣钱更多、玩得更爽、住得更好”——把“跨三省”的距离变成“同村人”的便利。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谢慧敏)

  责任编辑:中华网湖北01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