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区域 文旅 教育 财经 房产 商会 三农 健康 生活 报料 更多

战略叠加点燃“十五五” 湖北支点建设正当时

湖北日报 2025-11-05 08:41:38

11月4日,航拍武汉东湖风景区“金钥匙”。从空中俯瞰,这把由自然与时间共同雕琢的“金钥匙”,在深秋的暖阳下熠熠生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柯皓摄)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十五五”发展新蓝图。

湖北是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地。未来五年,是以“湖北所能”服务“国家所需”,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期。

即日起,本报推出“读建议强使命”系列解读,关注湖北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更强支点担当、支点作为。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访谈嘉宾

陈耀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战略集成效应得到强化

主动在多重坐标中找准定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建议》中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表述有哪些变化和亮点?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陈耀:《建议》中关于区域发展的提法和部署呈现出更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战略考量。这一部署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大趋势交织背景下,国家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精准施策,是以空间结构优化激活发展动能、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关键落子。

从“单点突破”到“叠加赋能”,强化战略集成效应。过去的区域战略多聚焦特定区域或特定目标(如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而“十五五”时期更强调多重战略的协同叠加与政策合力。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并列提出,旨在打破战略孤岛,形成政策共振,最大化释放“1+1>2”的集成效应。这要求地方主动在多重坐标中找准定位,对接联动。

从“效率优先”到“协调并重”,优化生产力布局的整体观。“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提法,超越了简单的产业转移或项目落地,强调从国家整体安全与发展利益出发,统筹考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战略性资源储备、关键基础设施备份、区域发展平衡等因素。这意味着生产力布局将更注重“备份”功能、应急保障能力和区域间的梯次协同,而非单纯追求成本最低或效率最高。

从“增长极”到“动力源”,提升增长极的辐射带动功能。“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的目标从自身做大升级为引领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动力源,要求增长极不仅要自身强,更要通过创新策源、产业引领、网络枢纽、制度开放等,产生强大的要素集聚、技术溢出、市场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实现“强极”与“协同”的统一。

这些变化,深刻反映了国家对区域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竞争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基于优势互补的共生共赢;区域发展不再追求简单的地理扩张,而是追求功能优化和系统韧性提升。这正是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阶段的要求,其底层逻辑是统筹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安全、当前与长远的战略思维。

湖北承东启西、连南接北

处于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黄金交汇点”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十五五”时期,湖北面临哪些国家战略叠加?如何理解这些战略对湖北的定位?

陈耀:作为中部地区核心省份,湖北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承“脊梁”、中部地区崛起撑“牛肚子”的战略要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时代使命,为湖北发展锚定了历史方位。

湖北处于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黄金交汇点”。作为中部六省“领头羊”,是支撑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作为长江干线径流超千公里的唯一省份,是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关枢之地”,需守护江湖安澜与生态安全;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省份之一,以武汉都市圈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是联动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关键纽带;以“市市通高铁”和武汉都市圈同城化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先行区;湖北兼具优化开发区域(如武汉都市圈)、重点开发区域(如襄阳、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如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

国家战略和政策合力

给湖北带来重大结构性机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这些国家战略和政策合力,给湖北带来哪些重大机遇?

陈耀:一是“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带来的建设机遇。“战略叠加”意味着国家层面将有一批关乎全局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向具备条件的枢纽地区倾斜。湖北有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战略性物资储备基地、国家物流枢纽等领域获得更多布局。

二是“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带来的改革机遇。国家层面将进一步推动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高效流动的体制机制创新。湖北可借此契机,在跨区域交通互联、市场一体化、生态补偿、产业协作等方面争取先行先试,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

三是产业升级与生态优先带来的结构性机遇。从产业升级上看,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崛起,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产业迈入万亿级,千亿产业达到19个,有望通过国家战略赋能,实现从“产业高地”向“产业高峰”跃升。从生态优先上看,依托长江大保护“双十工程”、中碳登(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等平台,湖北将在绿色低碳产业、碳市场与碳金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领域获得先发优势,纵深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湖北路径。

主动作为、系统谋划

努力将叠加效应转化为强劲动能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湖北如何借力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之势,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陈耀:战略叠加效应不会自动转化为发展成果,湖北需立足自身禀赋,主动作为、系统谋划,努力将叠加效应转化为强劲动能。

优化生产力布局,强化战略腹地支撑。要发挥“不靠海不沿边”的腹地区位优势,围绕“百亿级、千亿级”项目库,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导向,争取在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等领域落地一批“压舱石”项目,支撑经济总量向更高台阶跨越。同时,积极建设国家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华中区域)、国家应急救援中心(华中区域)等,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增强战略支撑力。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科创高地支撑。要发挥湖北科创资源富集优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做强科技力量矩阵,完善“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湖北实验室+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体系,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要滚动实施全链条攻关,在高端芯片、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

实施“三线并进”,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要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建立“链长+链主+链创”机制,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要重视企业梯队培育,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推进区域协同联动,强化“中心带动、多极支撑”。要发挥长江中游城市群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形成“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省域”梯次带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要做强武汉都市圈“主引擎”,壮大襄阳、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夯实县域经济“底盘”,构建全域协同空间格局。

深化长江大保护,强化生态安全支撑。要发挥湖北长江干线长、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高水平长江大保护示范工程,持续打好湖泊治理、污染防治等攻坚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依托中碳登平台,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碳市场,更好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

拓展发展空间,强化内陆开放高地支撑。要发挥湖北“九省通衢”高效通达优势,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一是提升“三条丝绸之路”的枢纽能级,强化花湖国际机场“空中丝路”、中欧班列(武汉)“陆上丝路”、长江黄金水道及阳逻港“海上丝路”功能,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的多式联运体系。二是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用好国家自贸区开放平台,推动高新区、经开区提能升级,持续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供应链管理中心。三是主动对接长三角、成渝、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产业转移、市场共享、生态共保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

进一步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夯筑起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坚实依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湖北如何进一步通过改革创新,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陈耀:要更加重视破解协调协同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通建立统一大市场的堵点和难点。建立汉襄宜“金三角”及城市群内部常态化协同机制,在规划对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等方面有实质性突破;要促进要素高效流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跨区域流动的体制机制;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财政、国企改革,激活民营经济,完善城乡融合政策体系。

最为关键的,在于构建跨省区协同融通机制,在跨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碳市场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要争取更多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盘子”;要推动建立更高层级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破解省际合作难题。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的殷殷嘱托,是国家赋予湖北的重大战略定位,也是湖北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任务,更是湖北实现自身跨越赶超的最大机遇。要强化“支点意识”“争先意识”“效率意识”和“为民意识”,抢抓“十五五”战略叠加的难得机遇,着力将国家战略叠加的“势能”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着力将“中部崛起支点”的蓝图变为荆楚大地的壮美现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左晨)

  责任编辑:中华网湖北01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