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生机盎然、丰收在望。(本版图片均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进许旷 通讯员谢燕子龙钰卢建 10月24日,天高云淡,暖阳高照。 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重新起垄的田间,即将结球的甘蓝如绿色锦缎铺展开来,满目青翠、生机盎然。 这片广袤田野,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全面振兴的殷切期望。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走进田间,勉励当地干部群众走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品牌之路,把蔬菜种植这个富民产业进一步做好,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声声关切催人奋进。 一年来,这片土地发生了哪些变化,蔬菜产业发展得如何?人们生活过得怎么样?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田间地头、科研场所、企业车间,一探究竟。 破局深加工,提升蔬菜附加值超20% 一望无垠的蔬菜长廊上,一条580米长的果蔬观光长廊已完工。长廊上爬满藤蔓,果实从空中垂吊下来,吸引众多游客打卡留念。 长廊两边,是肖家洲村红色菜园1000亩种植基地,绿油油的甘蓝,长势喜人。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潘家湾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刘朝辉说,为延伸蔬菜产业链,今年该镇新引进嘉丽生态、佳禾农业、雪萝泡菜等3家蔬菜加工企业,实现蔬菜深加工“零的突破”。 在畈湖村,湖北嘉丽生态公司的蔬菜深加工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三间厂房已接近完工。 “25斤鲜菜最终浓缩成1斤脱水蔬菜,附加值却可提升20%以上。”公司负责人郑胜维介绍,该项目总投资1.3亿元,将新建3条脱水蔬菜加工生产线,主要生产脱水甘蓝、白菜和萝卜,预计年深加工蔬菜能力达5万吨,可辐射带动约2万亩蔬菜种植基地,全面投产后年产值有望突破1亿元。 “加工端的突破,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刘朝辉说,为满足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我们将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在种植“两瓜两菜”(冬瓜、南瓜、白菜、包菜)等大宗蔬菜的基础上,扩大西蓝花、莴苣等适宜加工的蔬菜品种种植面积。 从“种得好”到“卖得好”再到“加工好”,嘉鱼蔬菜正实现从“一棵菜”向“一条链”的跃迁。 “2025年全县蔬菜产业年产值预计达60亿元,带动全县7.5万名农民参与经营、务工。”嘉鱼县委书记王永表示,一年来,全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科技创新、质量管控、品牌培育“三路”并进,推动蔬菜产业全链条升级,联农带农走共同富裕之路。 深耕科技田,博士“天团”入驻潘家湾 无土栽培的樱桃番茄挂满藤蔓,立体种植的生菜绿油油一片,圆滚滚的西瓜挂在枝头…… 田间的蔬菜科技馆内,20余个蔬菜新品种正茁壮生长,大数据平台实时分析控制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的精准化、智能化管理。 今年6月,农业科技“天团”——长江流域越冬甘蓝研发中心、湖北洪山实验室嘉鱼基地等6家涉农科研与服务机构落户潘家湾,共同组建嘉鱼县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多个博士团队入驻。 “过去育种筛选要跨省跑,如今在本地就能实时观察幼苗长势、调整培育参数,省时省力。”正在蔬菜科技馆开展科研的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矫振彪博士说,“我们团队重点推进甘蓝数字化健康栽培技术模式落地。这样,长江流域越冬甘蓝种植的品质会提升、风险会降低,农户的收益也更有保障。” “我们主攻甘蓝及其他蔬菜的联合选育,主要是提高蔬菜抗病虫害能力、口感和营养成分。当前正在以‘思特丹’甘蓝品种为基础开展技术攻关,争取5年内将其培育至耐受-8℃至-10℃低温。”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科研助理毛银博士说。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育种环节,更渗透到种植、管理、服务的全过程。 湖北金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建建介绍,公司今年建成农事服务中心,汇聚各类农机具150余台(套),可提供农机维护、种苗培育、农技培训等全链条农事服务。 “农户租一台无人机打药,比人工节省一半时间,费用低30%;我们统一采购肥料,也比市场价更便宜。”张建建算了一笔账,通过集中服务,农户每亩蔬菜的种植成本可降低150元,统一防治病虫害还能让蔬菜品质更有保障。 如今,潘家湾镇已有80%的农户加入农事服务体系,过去“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种植模式,正逐步向“专业化服务、规模化种植”转变。 联农更富农,农民人均年创收1.7万元 蔬菜长廊的田间,一座座蓝绿色的气膜冷库初具雏形。 “以前冷藏能力只有1600吨,还不到年产量的0.33%,蔬菜集中上市不进行冷冻处理,既不利于长途运销,又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品质与效益大打折扣。现在气膜冷库快建好了,以后蔬菜能错峰卖,农户也有了议价权。”刘朝辉说。 为破解“集中上市”困局,嘉鱼县今年引进红色菜园供应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近2.7亿元,除建设1800亩高标准菜园和大学生实践基地外,还新建气膜冷库群,大幅提升冷链储运能力。 有了好产品,更要有好品牌。目前,潘家湾镇189家合作社中有140家聚焦蔬菜产业,培育出“潘家湾甘蓝”等8个绿色食品品牌,近百件蔬菜商标形成品牌矩阵。 当天,“嘉鱼蔬菜”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一片饱满的蔬菜叶片与灵动的游鱼巧妙融合的标志格外醒目,诠释着“嘉鱼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升华之旅。“这标志着我们告别‘散兵游勇’时代,迈入品牌引领的新征程。”郑胜维兴奋地说。 当地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蔬菜产业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年创收1.7万元,农事服务中心、加工企业提供了500余个固定就业岗位,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务工增收两不误”。 “合作社提前与收购商商定好价格,我们按照标准种,收完直接拉到合作社,不用自己跑市场,一年能挣3万多元。”肖家洲村农民叶祥松直呼,“日子越过越红火!” 深秋时节,十里蔬菜长廊又将迎来丰收季。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人们将继续书写“小蔬菜”撑起“大产业”、带动“大振兴”的时代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