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区域 文旅 教育 财经 房产 商会 三农 健康 生活 报料 更多

联合国粮农组织项目为何看好湖北

湖北日报 2025-09-28 09:58:48

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农业废弃物可持续管理与利用项目启动。

农作物秸秆被加工成生物质颗粒燃料。

文/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崔逾瑜通讯员孔剑

农业废弃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是亟待深挖的“隐形宝藏”,用则利、弃则害。

9月中旬,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技术合作项目“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农业废弃物可持续管理与利用”启动。项目聚焦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和农膜三类农业废弃物,通过在湖北范围内筛选典型企业,开展技术调研与规范制定,最终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标准。

“湖北模式”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点赞

水稻秸秆变身清洁能源、畜禽粪污成为天然肥、废弃农膜再生为塑料颗粒……在湖北,农业废弃物被“重新安排工作”,成为宝贵资源。

“FAO项目落户湖北,正是看中了湖北有农业资源、有技术模式、有转化路径。”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克强一语中的。

湖北是全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主要生产基地,每年生产500多亿斤粮食、4000多万吨蔬菜,出栏4000多万头生猪。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农业废弃物。

自2015年起,湖北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在全国首先制定发布省级地方标准《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导则》。

截至目前,全省50多个县市开展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培育和建成秸秆综合利用主体4000多个、畜禽粪污处理中心200多个、村级废弃物收储网点2万余处,构建了多层次废弃物处理网络。2024年,全省畜禽粪污、秸秆、农膜三大废弃物利用率分别达79%、94%、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湖北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已形成产业,转化路径清晰可循。

在咸宁,走进湖北宇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堆积成山的农业废弃包装、废旧农膜等,经过精细加工,摇身变为改性塑料颗粒,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电气、新能源等多领域。在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根根农作物秸秆经过碎块、烘干、压缩、制粒等工序,变成粗细均匀的生物质颗粒燃料。该公司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年收储秸秆10万吨,生产生物质燃料5万吨。

在团风,秸秆高值饲粮化工艺可替代30%的玉米饲料,秸秆基复合材料技术生产出的板材强度堪比实木,形成农业生态与产业发展的良性闭环。

在十堰,坚决守好“北方水井”,食用菌产业探索出“农业废弃物—食用菌—燃料—肥料”“菌草—食用菌—有机肥—菌草”等循环利用模式,开拓节本增效新路径。

“这样成规模、自动化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践举措,在全球范围内实属少见。湖北的转化利用,能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大幅降低农业废弃物产生的排放,应当从‘湖北模式’中汲取经验,全球分享!”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区域办公室农食系统高级技术官员Meeta Punjabi Mehta考察湖北后如是点赞。

探索资源、环境、产业多赢路径

湖北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合作由来已久。

据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樊丹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FAO对湖北开展农业环境监测与管理能力支持计划。近十年来,FAO与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分别作为国际、国内执行方,成功执行多期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湖北积极参与项目实施。当前,GEF第8增资期项目“中国生态低碳大食物系统项目”已获批,湖北是全国8个项目区之一。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废弃物处理能力与生态保护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亟须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优化破解这一难题。

此次FAO项目在湖北落地,将聚焦十堰市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咸宁市秸秆回收利用、黄冈市农膜降解处理,开展技术合作。

“公司刚刚起步,借力FAO项目,有望迅速形成2万吨的年处理能力,让更多农业废弃物更高值化利用。”湖北宇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余伟文满怀期待。

作为长江干线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湖北承担着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陈志勇表示,随着项目实施,必将在湖北凝练一套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拓展一片国际化的政策视野,推动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产业布局和生产生活方式,真正实现“把废物变资源、把减排变增收、把挑战变机遇”。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联络合作处副处长刘兰表示,FAO与中国携手将项目落地在湖北,是一场国际先进技术理念与湖北农业实际的深度融合,将为湖北探索出一条“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改善、产业效益提升”的多赢路径。

  责任编辑:中华网湖北01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