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卖平台饿了么因“膨胀红包”活动引发大规模用户投诉,被指虚假宣传、活动规则突变及客服处理不当。截至发稿前,黑猫投诉平台相关集体投诉量已达91例,但处理率仅为30.77%,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红包券“膨胀”变“作废”,用户权益受损
据网名为“友爱喵”的集体投诉发起人反映,7月9日下午,其在饿了么平台参与“膨胀红包”活动,成功获得一张面值19-18.8的优惠券。活动期间页面显示“适用范围广泛”,但仅两小时后,该券使用范围骤变,所有店铺均无法使用。用户随即联系客服反馈问题,却陷入漫长排队等待,多次因系统超时自动关闭对话,问题始终未获解决。次日,用户再次尝试沟通时,平台以“红包过期”为由拒绝补偿,称券已失效。这一处理方式激怒用户:“平台自己更改规则导致券无法使用,却将责任归咎于消费者,这难道不是虚假活动?”
集体投诉发酵,用户指责平台“敷衍了事”
在黑猫投诉平台,该集体投诉已吸引超5万名用户参与。多名参与者补充投诉细节,直指饿了么存在“霸王条款”与“不作为”问题。用户“正义喵”表示,客服反复以“等待处理”敷衍,从未给出实质解决方案;用户“洞察喵”称,平台对问题“糊弄了事”,甚至出现“未通知即罚款”的争议操作。投诉进度显示,尽管部分用户获得“优先处理”标注,但多数人仍面临“无反馈、无补偿”的僵局。
数据揭示平台处理效率低下,消费者权益保护存疑
根据黑猫平台统计,此次集体投诉量达91例,但仅30.77%的案件获得处理回应。这一数据折射出饿了么在应对用户纠纷时存在效率与透明度问题。多位法律从业者指出,若平台确因活动规则变更导致用户损失,却未提前告知或提供补救措施,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公平交易”与“信息披露”条款。
行业乱象频发,监管与平台责任亟待强化
近年来,互联网平台“虚假活动”争议屡见不鲜。专家表示,此类事件频发源于部分企业为吸引流量夸大宣传,却缺乏对活动规则变更的风险管控与用户补偿机制。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呼吁,平台应建立更完善的应急处理流程,监管部门亦需加强对此类活动的审核与事后追责,避免企业“玩不起却玩消费者”。
饿了么未回应,用户维权仍在僵持
截至发稿,饿了么官方尚未对此集体投诉作出公开回应。平台客服仍以“等待专员处理”作为统一答复,用户维权陷入僵局。有律师建议,受损用户可联合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要求平台赔偿损失及道歉。
此事件再度提醒消费者,参与平台活动时务必留存规则截图、沟通记录等证据。若遭遇权益侵害,应及时通过正规渠道投诉,必要时寻求法律帮助。
素材来源:黑猫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