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中国物流集团帮扶,孝昌县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受访者供图)
孝昌孝丰田源的油蟠桃个大质优,一斤卖到近20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方桐通讯员蔡青阳摄)
工人们在整理新鲜的荷叶。(受访者供图)
孝感不断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帮扶机制,对脱贫村、易迁安置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等5类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推动中央、省、市、县各层面定点帮扶和结对帮扶,690支工作队2392名工作队员奋战在乡村一线,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4年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方桐 通讯员唐建锋高玉峰 自定点帮扶孝昌以来,中国物流集团将“央企所能”精准对接“孝昌所需”。聚焦桃、茶两大特色产业,一场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在澴川大地上催生出“帮扶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振兴一域乡村”的喜人画卷。 “智慧大脑”强筋骨 传统农业焕发新机 仲夏的孝昌,桃香四溢。在红菱果业的智慧农业监控中心,大屏上实时跳动着桃园的温度、湿度、虫情、墒情等数据。“客户能‘云种桃’,全程看得见!”负责人杨杜斯自豪地说。这套由中国物流集团援建的“智慧大脑”,今年助他4天售罄20万斤红肉桃,40万斤锦绣黄桃也被预订一空。 几年前,快速扩张的850亩桃园遭遇滞销困境。智慧化升级需投入200多万元,杨杜斯有心无力。2023年底,中国物流集团驻丰山镇党委副书记、驻丰胜村第一书记冯立新走访中得知这一需求,迅速指导其申报集团帮扶项目。110万元资金到位,850亩桃园装上了“千里眼”(摄像头)、“智慧脑”(传感器)和滴灌系统。手机一扫,桃子长势尽在掌握。去年系统投用后,线上线下订单火爆,180万斤桃子销售一空。 这只是缩影。200万元助力“七仙红”桃品牌推广与“科技小院”建设;250万元支持孝丰田源发展设施农业、改良土壤……中国物流集团精准滴灌产业龙头,累计撬动20余家桃市场主体转型升级,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如今,“七仙红”桃品牌价值跃升至3.28亿元,跻身全国果品自主品牌百强第29位,丰山镇更是荣膺2024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茶产业同样受益。520万元帮扶资金注入“孝韵茶谷”,撬动双毫雨露、梦里花园、尖峰、孝孟红等省级龙头企业建设生态茶园4300余亩,推广绿色种植,助力“楚天凤凰山茶”等品牌香飘山外,成为农民增收的“金叶子”。 “中国物流投入真金白银与硬核技术,为孝昌农业龙头强筋壮骨,孝昌桃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韧性持续增强。”孝昌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由衷感叹。 “立体路网”通血脉 山坳土货飞向全国 “有中国物流集团撑腰,产品销路打开了!”孝昌县静亿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静底气十足。过去,因产量大、销路窄,丰山血桃常陷滞销困局。2022年6月,中国物流集团紧急发动全系统采购,不仅帮助李静销空自家桃,而且带动周边农户售出10余万斤。 自此,李静搭上央企快车:参与国务院国资委消费帮扶,进驻央企帮扶平台,接受电商培训。线上线下发力,年销孝昌农产品200万元。“孝昌优品曾困‘深闺’,我们全力为其拓宽销路。”冯立新介绍,2021年以来,集团直接采购孝昌农产品1426.4万元,帮助销售6302.12万元,并组织孝昌企业亮相各类展会,织密销售网络。 打通“最初一公里”同样关键。小河镇河东新村的李江初老人,清晨拖着80斤玉皇李,轻松登上开往县城的新能源公交车,“县城5元一斤不愁卖!”而在过去,进城不便,果农在镇、村扎堆摆摊,4元一斤也难销。 变化源于中国物流集团700万元支持的全域公交及农村物流体系项目——捐赠12辆客货邮公交车,建成覆盖县、乡、村的三级物流网络。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与进城“最后一公里”彻底畅通,“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成为现实。 从枝头到舌尖,从深山到都市,由中国物流集团编织的立体高效销售网,正助力孝昌山货香飘全国。 “联农密钥”固根本 共享发展叩开共富门 傍晚的周巷镇荣华村茶园,村民李军桥挥锄除草。“一天130元,加上土地入股分红,年收入3万多元!”这份家门口的稳定收入,让他很满意。中国物流集团联合镇政府探索“622”利益联结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梦里花园联合社负责经营销售,收益按联合社60%、村集体20%、农户20%分配,且农户享有每亩200元保底收入,506户村民因此受益。 “菜单”更丰富:受助茶企优先聘用流转土地农户,鲜叶采摘费每斤加5元,收购价每斤加10元。脱贫户潘国仙凭此政策,年增收三四万元。在中国物流集团引导下,4家龙头茶企已与9个村共建新茶园3000多亩,解决600余人就近就业。 桃产业帮扶同样紧扣“联农带农”。中国物流集团创新倡导:帮扶资金转为村集体股金注入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每年按资金总额5%给村集体分红。丰胜村每年因此获得孝丰田源12.5万元分红,“为村民办事的腰杆子更硬了!”村支书聂福林说。 据统计,自帮扶孝昌以来,中国物流集团精准扶持5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万余人在产业链上增收,其中涉及脱贫户3500余户。而这场持续多年的“双向奔赴”,仍在澴水河畔续写新的精彩。 一根央企帮扶的“金扁担”,一头挑起产业兴旺的“致富果”,一头挑起万千农户的“幸福梦”。孝昌的蝶变证明:当央企的视野、资源与担当,深深扎根于乡村沃土,与地方内生动力同频共振,定能书写出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壮丽篇章。 太阳能路灯点亮金墩村振兴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方桐 通讯员易荣波李怡 7月17日19时40分,628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在大悟县河口镇金墩村同时亮起。 “以前这时候看不清路,蛇虫又多,哪敢出门!”正在遛弯的村民杨红贵感叹道。中国信科驻金墩村第一书记宋朔龙清晰记得,5年前初到金墩村时,夜晚没有路灯,村民们出行不便,安装路灯是大伙儿的“头号心愿”。如今,中国信科累计投入70多万元,实现了村塆道路亮化全覆盖,晚上村民三五成群出门散步,就连对面武汉黄陂联界村的村民也常来遛弯赏景。 回应民生关切远不止安装路灯。针对暑期儿童溺水风险,中国信科在村内水域部署了“云视听”智能监控系统。“人还没下水,监控就‘嗷嗷’报警,截图‘嗖’地发到村干部手机上。”村民杨业权说,终于不用再为家里孩子们的安全提心吊胆了。 此外,中国信科还开办“信科爱心超市”培育文明乡风,升级卫生室实现“小病不出村”,每年固定投入10多万元关爱村里特殊群体,让帮扶既有力度,更显温度。 产业振兴同步发力。中国信科邀请专家指导提升茶园品质,援建现代化茶厂提升了茶叶附加值;将废弃猪栏改造成现代化养鸡场,鸡蛋、童子鸡等供不应求。五年间,中国信科将511.4万元精准投入30个项目,光是金墩村集体经济,就在2024年结出36.4万元的硕果。 村庄的蝶变如磁石般吸引人才回流。如今村“两委”5名干部中,4人是“80后”“90后”生力军。村支书黄红霞充满信心地表示:“在中国信科的支持下,一幅3A级景区的蓝图正在金墩村徐徐铺展。” 村支书带领村民直播间卖货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方桐 通讯员李梦婷 7月15日,在镜头前,应城市天鹅镇江河村党支部书记吕志峰声音洪亮:“乡亲们的文艺汇演马上开场!”手机屏幕上点赞如潮。这位网名“奋斗的村支书”的中年汉子,已直播带货百余场,将村民们50万元农产品送出田野。 谁能想到,五年前这里还是“干部垂头、群众摇头”的深度贫困村。 转机始于一支“淬火工作队”。2018年孝感市纪委监委定点帮扶江河村时,面对平均年龄50多岁的薄弱村委班子,驻村工作队铁了心要锻造“领头雁”:“建强支部才是治本之策!”当年底,退伍军人吕志峰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在驻村工作队组织和指导下,吕志峰带领村干部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接受警示教育,强筋骨,提能力。 产业振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驻村工作队协助村“两委”引进市场主体、争取资金支持,发展壮大香菇种植、特色水产养殖等产业,促使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不断壮大。 然而,产品越来越多,销路成了问题。驻村工作队员变身“推销员”“联络员”,组织村干部外出跑销路、学经验。一次外出学习中,吕志峰发现直播带货是个好路子。他开通个人抖音账号“奋斗的村支书”,边学边干,从选品、收货、直播,到打包、售后,他带领村干部为村民提供一条龙服务。 除了自己吆喝,吕志峰还带着村民出镜。“都是屋里土鸡子下的,包正宗!”今年年初,87岁的村民黄小毛首次走进直播间。此后,她成了直播间里的常客,家里的农产品销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如今,吕志峰的抖音号已吸粉近2万人。江河村乃至应城的很多农产品,在他的吆喝下成了网上抢手货。 群建村荷叶发展成为荷“业”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王欣 通讯员尹青罗宇恒晏益鹏 7月21日,汉川市荷丰农业有限公司车间内,荷叶清香弥漫。工人巧手翻飞间,片片青荷经过筛选、切片、烘干,化作整齐的荷叶包装材料。 “新改百套平铺烤架,荷叶再不会卷边!”公司负责人李秋霞轻抚舒展的叶片介绍,7至9月是荷叶采收旺季,在武警湖北总队、汉川市交通运输局驻村工作队等力量的帮助下,群建村建起300余平方米的冷库,让荷叶加工由一季变全年,预计今年产量可达2000多万片。 地处韩集乡西南部的群建村,2018年脱贫后曾尝试转型:将废弃的村小学校改建车间办服装厂,后倒闭。2021年,驻村工作队队长王焰带领队员调研发现,邻近汈汊湖的群建村拥有优质野生荷叶资源。他们随即和村干部引进荷叶茶生产企业,却又因合伙人变动、销路不畅而停摆。 转机出现在2024年6月。工作队和村干部精准定位,牵线广西客商李秋霞盘活闲置厂房,聚焦荷叶包装材料加工。李秋霞深谙荷叶的价值:“汈汊湖荷叶品质好、韧性高,是天然的食品包装良材,环保防腐还能增香提鲜。边角料也能制成茶、粉、碱,荷叶全身都是宝!” 如今,荷丰农业不仅盘活了村集体资产,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3万元,更直接带动5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弥漫车间的荷香,正成为群建村产业振兴最迷人的味道。 精准滴灌浇开 乡村振兴之花 记者手记 □方桐 行走孝感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画卷徐徐展开:昔日的脱贫村蝶变为和美乡村样板,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村过十万”,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连续4年居全省前列。这份沉甸甸的答卷,是中央到地方帮扶资源奔涌汇聚、690支驻村工作队倾情倾力精准滴灌、脱贫地区干部群众内生动力蓬勃生长的结晶。 孝感的实践深刻诠释了“精准施策”与“内生动力”的辩证统一。央企帮扶绝非简单地“输血”,而是精准“造血”,直抵产业筋骨与农民心坎;驻村工作队亦非包办代替,而是善用外部资源催化内生活力,在一次次“扶上马、送一程”中,悄然完成从“要我兴”到“我要兴”的动力跃迁。 行至半山不停步。如何长久筑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中央政策礼包已至:要求毫不松懈巩固成果,平稳有序转向常态化帮扶。 于孝感而言,当务之急是紧抓“常态化帮扶”新机遇,握紧“分层分类、精准帮扶”这把金钥匙。下好产业“错位棋”,探索“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的振兴路径;深耕“志智双扶”沃土,以技能培训与正向激励,培厚乡土自我生长的基因;拧紧联农带农链条,推动产业全链条提质增效,让农民在全环节稳定增收的愿景落地生花。 收官之年,亦是新的起点。当精准帮扶的“金钥匙”与乡土内生的澎湃动力深度咬合、同频转动,孝感定能筑牢更为坚固的防止返贫致贫防线,进一步敞开通向乡村全面振兴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