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株,分为4个片区,已全部移栽完成。专门挑选在水边,就是利用水位涨落模拟长江消落带生长环境。”4月24日,三峡植物园科教科科长李薇掀开一号堰塘边的防晒网,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介绍这片区域的“新主人”。
一周前,这560株野生疏花水柏枝还生长在宜昌点军区江心岛胭脂坝上。由于其栖息地在宜涪高铁峡州长江公铁大桥施工范围内,经施工单位申报,通过省林业局审批取得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行政许可后,在主体工程施工前完成移栽。
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三峡植物园再次迎来大批量野生疏花水柏枝。三峡植物园因三峡库区珍稀植物的大抢救、大迁移而建,目前园内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备份”达350余种,已成为库区特有植物的“生命之舟”。
疏花水柏枝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被誉为“植物大熊猫”。1984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在三峡地区首次发现该物种。胭脂坝是其在宜昌境内的三个种质资源分布点之一,岛边和中部开阔地有成片分布。“每年5至9月,胭脂坝大部分区域都会被淹,此次移栽就是抢在涨水前。”点军区农业农村局林业管理中心主任陈军告诉记者。
目前,公铁大桥先导工程所搭建的栈桥已基本完工,需要移栽的区域位于大桥南岸8号至13号桥墩之间。施工方在进场初期就划出了一个宽60米、长800米的保护区,并将每株疏花水柏枝一一标识。“疏花水柏枝主要生长在砾石区域,为避免损伤植物根系,我们全部采用人工开挖。”中铁大桥局项目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施工区域外还有大量疏花水柏枝,工地为此专门设立了安全围栏,避免施工机械和人员越界误伤。
为何不能就地移栽?“疏花水柏枝是‘潜水高手’,夏季汛期时在水中休眠,水位下落后再‘苏醒’过来,脱离栖息地后得特别照顾。”李薇解释,疏花水柏枝移栽后,需要人工进行3年精细化管理,使植株完全适应迁地保护地生境。而在胭脂坝原区域,并不具备人工精细化管护的条件。
记者在植物园看到,新移栽的疏花水柏枝已部分抽出新枝。移栽过程中修剪的枝条和种子也被充分利用,枝条扦插培植出3000余株,种子育出实生苗1万多株,均长势良好。李薇表示,通过植物园的展示,可以让更多人了解疏花水柏枝,加强生态科普,人工繁育的苗木长大后,会择机让它们回归野外,以补充种群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