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卷桥河湿地生态公园,游客挥桨划船,野生水鸟自在嬉戏。(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曙松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艾红霞通讯员李颖孟梦高媛 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部署国家水安全,指明新时代治水之道。 此后,在谈及水资源和发展的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一句形象的俗语:“有多少汤泡多少馍。” 11年来,作为水利大省、千湖之省的湖北,坚决扛牢治水兴水责任使命,坚持以“十六字”治水思路为引领,加快构建安全韧性现代水网,积极推动水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支点建设的发展胜势,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力争提供更多更好的“汤”,泡更多更好的“馍”。 节水优先 湖北建成16个国家级“水效领跑者”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校园里,4个池塘和1个人工湖所收集的雨水经过处理后,转化为“第二水源”,支撑着校园绿化、道路清洁等用水需求。 这所拥有两个校区的高校,年用水量从2002年单校区460万吨降至当前双校区250万吨。2024年该校获评全国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成为湖北节水工作的生动注脚。 省水利厅最新数据显示,湖北相继建成国家级“水效领跑者”16个,为全省各行业树立节水标杆典范。 作为“千湖之省”,湖北年均水资源总量1010亿立方米,为何仍需强化节水优先?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指出关键症结:全省七成降水集中在4月至8月份,年际变化比较大,且人口密集区和水资源富集区不重合,这种“丰水地区的缺水困局”,让节水成为荆楚大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面对特殊水情,湖北以制度创新破题。全省建立“省级节水产业联盟+创新技术中心”,探索节水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的完整链条;在宜都市开展“水预算”管理省级试点工作,积极探索节水管理新模式。 刚性约束与精细管理双管齐下,成效显著。2024年全省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1万余家工业和服务业单位纳入监管,对165个规划项目开展节水审查,核减水量1751万立方米。全省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5.4%和32.3%,“双降”指标超额完成;去年全省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面积16.05万亩,顺利完成年度任务。 制度创新激发节水内生动力。湖北2022年、2023年连续在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获评优秀。 空间均衡 一张水网润泽鄂北“旱包子” 连日来,在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工程各个标段的施工现场,挖掘机、自卸车来回穿梭,施工单位抢抓晴好天气,推进工程进度。 鄂北“旱包子”涵盖襄阳、随州、孝感北部,历史上长期面临“十年九旱”困境。 为破解鄂北旱困,湖北省2014年启动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以丹江口水库为水源,通过270公里输水渠道构建起覆盖鄂北“旱包子”的“水动脉”。一期工程2021年通水后,年均引水量达7.7亿立方米;二期工程配套建设主干线分水口至各受水对象之间的输水线路,总长332公里。 “二期工程是打通输水‘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湖北水发集团鄂北水资源开发公司负责人介绍,二期工程已完成整体形象进度的11.6%,项目通过新建输水管网,将供水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宜城、安陆、孝昌、孝南、云梦等5个县市区,建成后将新增受益人口106万,总受益人口达588万、灌溉面积突破500万亩。 湖北省水利厅负责人表示,新时代治水已从单一防灾向系统治理转型,针对“夏汛冬枯、北缺南丰”的水资源时空矛盾,湖北大力推进“蓄、引、提、调”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大幅提高供水保障程度。 眼下,湖北正以引江补汉、鄂北二期等水资源配置工程为骨架,以百库千湖为调蓄节点,谋划水资源配置能力提升项目59个,系统构建安全韧性“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建设,更好地破解武汉、襄阳等都市圈区和江汉平原等重点区域产业布局发展、供水安全保障面临的水资源条件制约,实现水资源与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在更大空间上的均衡。 系统治理 河湖水量丰起来风光美起来 曾经一度断流的荆门市牌楼西河,成为串联起花卉基地、生态民宿的“水生态走廊”;穿城而过的十堰市茅塔河,水清岸绿的生态绿廊取代了昔日的“龙须沟”……早春时节,一幅幅水丰景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在碧水保卫战的主战场,制度创新始终是破题关键。眼下,我省每一条河、每一个湖都配有管家。全省3.8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体系,并不断深化“河湖长+检察长+警长”协作机制,河湖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河湖长制推行以来,荆楚大地青山常绿、碧水长流。2024年,湖北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5.8%,长江干流湖北段连续6年水质保持Ⅱ类。 千湖之省的保护实践不断书写新篇章。武汉东湖、宜昌金湖获评“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5个省级综合试点湖泊正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多元路径。 母亲河复苏行动掀起生态治理新浪潮。大冶市的大港、京山市的京山河等4条河湖入选全国母亲河复苏行动名单;襄阳市莺河率先建成国家级幸福河湖样板,宜昌市柏临河、十堰市茅塔河两个国家级幸福河湖试点建设已启动。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思路,我省加速推进水土流失“减存量”,曾经裸露的“生态伤疤”逐渐愈合为草木葱茏的绿色屏障。截至2024年底,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2.92万平方公里,强烈级以上流失面积减少3587.17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4.30%。 两手发力 水利投资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项目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用取水权抵押贷款,解决了资金困境!”3月12日,说起去年通过抵押取水权获得贷款授信的事,宜都市金滩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仍激动不已。 当时,宜都市金滩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在发电设备技术升级改造上,急需大量资金。在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指导下,宜都农商银行为企业量身定制“取水权抵押贷款”,通过企业取水权证核对的年取水量、最大发电量等因素为参照,换算出理论可发电量、发电收入,以“取水权”作为质押增信,发放了500万元贷款,让“沉睡”的水资源转化为金融“活水”。 水润荆楚,汩汩生金。去年12月,我省首笔“节水贷”项目落地黄石——湖北沼山生态开发有限公司与中国银行黄石分行签订“节水贷”融资服务协议,获得1.8亿元贷款,贷款期限25年。贷款将主要用于大冶市智慧节水建设项目,包括大冶市4个水库灌区取水口节水改造、55条灌溉渠道续建配套、54个提水泵站提升改造工程。 眼下,我省正深化“两手发力”格局,用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的治水格局。据悉,我省汉川市襄北、襄南水厂项目和仙桃市城乡供水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曾入选水利部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两手发力”典型案例。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去年累计落实水利投资704.84亿元,落实和完成水利投资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其中,利用专项债、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340多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