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县胡金店镇油菜花海。
云梦县“田长制+”公示牌。
胡金店镇两合村,调查人员现场查看耕地情况。
云梦县纪委工作人员田间问政。
粮食丰收了。
隔蒲潭镇深港村陈刘湾村民陈长军,驾驶多功能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为玉米苗喷洒除草剂。
唐代诗人孟浩然用“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绘了古云梦泽的烟波浩渺。今看古泽遗韵化作阡陌纵横,一田一水续写丰饶新章。 云梦地处江汉平原北部,国土面积605平方公里,人口56万,是全省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县。“三区三线”确定全县耕地保护目标为51.42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47.0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2%)。目前,全县实有耕地54.2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0%)。“地域小、空间窄、资源缺”是云梦面临的“成长烦恼”。 如何破“小”做“大”?近年来,云梦县把守牢扛稳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作为政治任务,系统推进全域“找地”、全面“整地”、全县“调地”、全力“腾地”,多维构建多目标平衡支撑体系,耕地面积连续多年实现净增长。2024年,云梦县再次被评为“耕地保护先进地区”,这也是该县耕地保护工作连续3年获得省级激励表彰。 方寸之间见天地,细微之处有乾坤。严守耕地红线求平衡,突破资源瓶颈谋发展,为平原地区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 扛牢重责每一块农田都有守护人 2月13日,胡金店镇盛砦村油菜种植地里,一株株油菜苗已破土而出,翠绿欲滴,长势喜人,连片的油菜田犹如绿色的海洋,满目生机盎然。 前两年,因为农村青壮劳力纷纷外出务工,很多耕地成为抛荒地。胡金店镇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土地整理,小田并大田,全力打造“万亩油菜花海”生态农业全新名片,既落实了耕地保护责任,又推动耕地适度规模集聚,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辐射带动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 通过高水平保护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云梦县委、县政府坚决扛稳耕地“三位一体”保护责任,努力实现一寸土地不空、一个劳动力不闲、一方田园不荒的真实写照。 保护责任全链条。云梦县委书记高文峰介绍,全县共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片块5826个,设立标志牌192个,界桩4710个。按照“落地块、明责任、设标志、建表册、入图库”要求,与12个乡镇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实到乡镇、村组和农户,推动耕保责任逐级落细落实。制定《关于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的实施意见》,构建了“3+N+2”田长制责任体系,241名三级田长人田对应、1476名名誉田长和民间田长网格到人、26名乡镇执法与派出所人员协同配合,每一块农田都有守护人。 推进“一码管田”,建立资源调查监测智慧大脑。拓展“田长制+”模式,横向叠加“三区三线”、耕地、林地、湿地及各类规划等数据成果,纵向套合粮食生产功能区储备区划定成果以及高标准农田整治区范围线,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铁塔视频等信息化技术,搭建“星、机、塔、人”协同监测一张网。推动“物联感知”数据与实景三维建设融合,拓展延伸生态环保、地灾防治、森林防火等空间应用场景,一云多端,打造“一码管田”智慧大脑,着力构建全要素资源监测一体化保护新格局。 通过“人防+技防”,对内串联起自然资源系统中的大部分核心业务,对外将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的业务信息动态关联融合到空间单元上,打通数据壁垒,支撑起各类社会主体的空间信息调用,实现了“一长多巡”“一巡多查”,减负增效。同时,开发自然资源监测App模块,村干部和老百姓通过微信扫码,实现了“一码三知”(知政策、知村情、知规划),共同营造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大保护格局。 云梦县义堂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所长晏飞介绍,“一码管田”模式,变单一巡查为综合巡查、变单一要素为全要素资源,对耕地、林地、自然保护地、湿地等自然资源“登记户口”,统一编码,生成“二维码”和“电子身份证”,实现“一码管田”“一码查询”“一码通”,极大提高常态化巡查效率。 保护措施全方位。以零容忍的坚决态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云梦把党政同责、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方式有机整合。一体化履责,变单一执法为综合执法。聚焦四类违法用地问题(卫片执法、土地例行督察、农村乱占耕地、耕地流出),制定了《违法用地集中整治实施方案》。县乡两级分别成立了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查处整改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明确属地、部门、基层三方责任,固化联席会议、线索移送、联合调查三项机制,确定存量清零、新增归零、问责为零三零目标,形成一把手统筹、一盘棋布局、一体化推进的新格局。清单化明责,变单打独斗为多肩扛责。对发现的问题图斑,第一时间现场核查,分门别类建立台账,形成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定整改措施,限定整改时间,明确属地政府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工作专班督导责任、用地单位整改首要责任,确保整改工作全链条闭环落实。常态化督责,变点上推动为面上统筹。云梦县政府将违法用地整治、耕地恢复及指标生产等资规中心工作纳入重点督导事项,通过常态化工作调度、现场督导和通报约谈等方式,加压催阵,比学赶超。2023年以来,县“四大家”主要负责人现场督导7次,政办下发通报11期。2020年至2024年,该县土地例行督察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实现清零。 考核奖惩全兑现。将耕地保护和田长制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年度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建立了调度、通报、约谈和挂牌督办等机制,定期评估,重点对补充耕地、耕保督察整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整治等事项纳入纪委监委督查巡查内容加以督查督办。2023年,向社会公开通报了4起土地违法违规典型问题,公开约谈了2个问题严重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处理土地违法相关责任人4名。在年终对耕地保护考核优秀的乡镇以“以奖代补”形式,按50万元、30万元、20万元三档予以奖励,切实让保护耕地的乡镇“不吃亏”“得实惠”。2023年县财政整合资金200万元,直接用于水稻种植补贴,让农民种粮食得实惠。 盘活存量就是对耕地最好的保护 近日,在云梦县经济开发区,总投资1.5亿元的路云高铁智能检测机器人项目加紧生产,曾经多年闲置的土地焕发生机。 据悉,该地块原属湖北钧正机械公司,于2016年5月取得67亩工业用地土地使用权,因建设面积不足合同约定应动工建设面积的三分之一,被认定为闲置土地。经协商,2022年云梦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分割收回该地块40亩未建设利用土地使用权。此后,云梦县经济开发区与县资规局联合开展以地招商,吸引了苏州路云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洽谈投资,建设路云高铁智能检测机器人项目。落户项目投产后,年产值达5亿元,年创税收1000万元。 高文峰说,作为平原小县,资源有限。云梦县高举减量发展大旗,把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作为转变利用方式,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路径,突出向存量要空间,以质量促发展,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双向盘活利用城乡建设用地,积极探索增量开发向存量运营转型之路。按照城市和产业双集中发展要求,从城市和乡村两端发力,双向盘活利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积极探索增量开发向存量运营转型之路。出台了《云梦县“一谷四区”准入标准及规划控制要求》,先立后破,调配资源重心向园区聚集,聚企成链。在城市,迭代“亩均论英雄”改革,组织开展了闲置低效用地清理处置三年攻坚行动,加快打造精明紧凑型城市。自2022年10月以来,共消化处置全口径存量用地6220亩。23个招商项目(3856亩)得以落地达产,实现腾笼换鸟。全县建设用地亩均GDP增速、“亩产论英雄”考核获省政府表扬激励。在农村,稳慎推进“三地一房”改革,创新推进“四权”一体化确权登记和农村土地经营权证,通过确权、赋权、活权,整合乡村发展要素,释放乡村资源多元价值,向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要生产力,实现资源要素在城乡合理流动,高效配置。此举获得中央农办、国家文旅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两年来,全县共盘活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436亩、闲置宅基地278亩。 对落户重点园区的重大投资项目予以重点保障,对乡镇项目用地以存量换增量为主,乡村农文旅养项目以盘活集体建设用地为主。对确有需求的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乡村振兴类项目,实施带方案点状用地,确保以尽量少的新增用地指标,支撑更大经济总量增长。 2024年4月,云梦县成立了全要素自然资产运营有限公司。9月,县政府出台《耕地进出平衡指标、耕地占补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管理暂行办法》,采取市场主体统一持资建设、政府统一回购、指标统一调配使用的三统一机制,全面激发属地内生动力、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实现指标生产、补充耕地与市场运营良性运营,有效破解财力投入有限、社会资本参与不足的现实难题,以全要素公司运营的小切口推动全口径增加耕地的大纵深。去年,该县在孝感市率先完成市级下达的耕地恢复目标任务(6500亩)。 找地行动探索空间治理的大文章 作为平原小县,在有限的耕地上如何支撑经济持续增长? 2022年4月,云梦立足县情找出路,创新开展了“找地行动”,深度挖掘新增后备资源潜力2.39万亩。2023年,“找地行动”成效得到省、市自然资源系统的充分肯定,在全省推广。 必须从自甘其小中解脱出来,必须从等待观望中解放出来。该县以实施国土空间底数分析和存量土地清查与盘活利用两大课题研究为基础,以深化“找地行动”为突破点,摸家底、识空间、寻价值,定方向,明确农用地开发整治、整村推进增减挂钩、废弃坑塘开发、林耕置换、进出平衡五条路径,着力构建地域小县多目标平衡支撑体系。统筹专项资金和债券资金2亿元,通过“以奖代投”的方式,组织实施耕地恢复和土地开发整治,分类制定5档耕地恢复奖补标准,充分调动耕地恢复积极性。2023年期间,备案入库水田规模指标5613亩,立项增减挂钩和耕地占补指标4173亩,落实进出平衡3190亩。要素保障“从0到1”,再“从1到N”,实现了自给自足。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该县以争创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县为契机,结合各乡镇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特征,采取不同举措,持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着力提升耕地地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9个,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3个,建成高标准农田19.41万亩,推动一般耕地逐渐建设成为稳定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逐渐建成高标准农田,实现增量与提质的共进。大力实施加强耕地生态环境和景观建设,采取“养、退、休、轮、控”综合措施,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定期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和治理,严控化肥农药施用和耕地面源污染,化肥农药使用实现负增长,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个等级以上。 云梦找地行动实施的第二年,全县规模流转耕地37万亩,小田变大田13万亩,119个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0万元。全县粮食、油料、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全年粮食总产5亿斤,增速居孝感市第一,获首批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蔬菜产业“两减”促“双增”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全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 如何持续深入推进找地行动,为云梦的经济发展做好自然资源保障? 统筹谋划。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积极争取上级机关引导性、指导性改革措施,为成果运用提供适宜土壤,引领生态建设、河湖治理、变更调查等工作破冰突围。另一方面,强化统筹协调。站在全局发展高度,坚持系统思维,通盘考虑,推动高标、生态、水利等项目综合治理,整体联动。 一体推进。全面盘清国土空间底图底数是基础,把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实施变为实实在在的入库耕地指标是找地行动的目标任务,也是改革的关键。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整村推进增减挂钩项目建设试点、闲置低效用地清理处置行动等,拓展延伸林地置换、农业标准地改革、“四权”一体化登记等系列创新举措,旨在强化系统治理,持续提升自然资源保障能力。 春撒秧苗绿接天,秋收万顷浪连川。守住良田、建设良田、用好良田,云梦将始终绷紧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这根弦,认真履行耕地保护政治责任,以全要素资源一体化保护守牢古云梦泽孕育出的这块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