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宝塔塔身陷于堤面以下7.29米。
游客参观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
荆江及荆江大堤航拍。(本版图片均由湖北日报通讯员胡锦桥摄)
九八抗洪纪念碑铭记着军民同心抗击洪水的历史。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艾红霞通讯员高琼 新年伊始,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作为长江水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荆江大堤荆州中心城区段的四处见证治水历史的地标全部纳入其中。 荆江大堤见证了湖北千余年治水历史。千百年来,它从沙土之堤变成“钢铁之身”,经历了从“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到“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历史巨变。从这些巨变中,我们看到政府治水能力的不断跃升,看到长江大保护带来的美丽嬗变,看到流域生态承载能力的逐步增强,看到国运强大的历史足迹。 如今,荆江大堤不仅是城市滨江公园、网红打卡地,还是长江水文化的重要展示阵地。 肇于晋、拓于宋、成于明、固于今,这是荆江大堤的演变过程。 这道历经1600多年的大堤,全长182.35公里,自古以来保卫江汉平原百姓家园,对荆楚粮仓至关重要。 在荆州市沙市区荆江大堤1公里江段上,有多处见证治水历史的地标——万寿宝塔、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九八抗洪纪念碑……它们静静伫立在荆江北岸,镌刻着荆江水患变迁,见证岁月波澜。 如今时代更迭,科技为荆江治水注入磅礴伟力。完备的防洪体系、先进的监测预警系统,让洪水不再肆意妄为。荆江正以蓬勃之姿,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故事。 万寿宝塔 见证大堤长高7米多 2月11日,细雨绵绵,江风刺骨,荆州长江大桥下的万寿园里,依然有游客进入参观万寿宝塔。 万寿宝塔高40.76米,八面七层,楼阁式砖石仿木结构,是荆州一处重要的古建筑,也是我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本是为嘉靖皇帝祈寿而建。在岁月洪流中,它成为荆江治水历史的无声见证者。 与我国众多古塔不同,万寿宝塔因塔身陷于堤面以下7.29米,成为全国唯一一座“地下宝塔”。 “宝塔见证了人类治理长江、修筑堤防的历史。”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直属分局副局长查武强介绍,宝塔深陷堤面以下,是由于荆江河段河床抬升,历朝历代大堤也随之不断人为加高加固所致。 明朝时期,荆江两岸百姓饱受洪水侵扰。当时由于人口增长,人们不断在荆江沿岸开垦土地、定居生活,与水争地矛盾日益突出。为抵御洪水,百姓们开始自发修筑简易堤坝,但难以抵挡汹涌洪水。到了清朝,政府逐渐重视荆江防洪,组织实施大规模筑堤工程。据《荆州府志》记载,当时清朝政府多次对荆江大堤进行加固与延伸,“岁加修筑,累土为堤,以御水患”。无数百姓投身其中,他们用一筐筐泥土、一块块石头堆砌抵御洪水的希望。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河道蜿蜒曲折,历来是长江水患最严重的地方。史料记载,从东晋永和元年荆江大堤肇基,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1604年间荆江地区干支流堤防共有234年出现决溢灾害,于是荆江两岸有了“荆沙不怕刀兵动,只怕南柯一梦中”的民谣。 自古治荆州必先治水,水患成为历史上荆州发展的掣肘。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 镌刻肩挑背扛的治水史诗 离万寿宝塔不远处,荆江大堤上矗立着一座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乳白色大理石上,镌刻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 这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新中国第一个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 13米高的塔形花岗岩建筑物下方,有一幅用汉白玉雕琢而成的工农兵三人浮雕肖像。“扛锄头的妇女原型就是辛志英,松滋米积台镇人。”查武强介绍,1952年国家决定修建荆江分洪工程,保护荆江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除调集10万解放军外,还动员20万民工共同参与工程建设。 当年19岁的辛志英积极响应,并和乡亲们赶往荆江分洪工程南闸工地,把从黄山头炸出来的石头一一敲碎,运到南闸修筑堤坝。辛志英在工地创造出“鹞子翻身碎石法”,让碎石工效成倍提高,创造每天碎石1.38立方米的最高纪录,被誉为“荆江铁女”。 1952年6月20日,荆江分洪工程胜利竣工。整个工程只用了75天,比预定计划提前半个月,创造了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 同年9月,辛志英作为全国特等劳模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1954年,长江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荆江水位超过分洪区分洪水位。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果断决定首次运用荆江分洪工程,3次开闸泄洪,确保荆江大堤及两岸人民群众安全。 “30万工农兵肩挑背扛铸就荆江分洪工程,他们的功绩值得铭刻于共和国丰碑。”查武强感慨,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设施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实现从人海战术迈向机械化大规模作战。 九八抗洪纪念碑 军民同心铸就时代脊梁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时光飞逝,这首写给1998年特大洪水中抗洪英雄们的颂歌《为了谁》,已传唱27年。 1998年夏,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袭击长江流域,荆江大堤成为长江抗洪主战场,8次洪峰汹涌而至。党和国家领导人坐镇湖北,指挥一场气壮山河的抗洪抢险斗争。在这场人与自然的搏斗中,荆江沿线重点险段按每米1人配备,参加我省防汛的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多达9.5万人,高峰时上堤抗洪军民多达230万人。 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纪委书记马爱军是九八抗洪的亲历者,当时在部队服役。他清晰记得,石首焦家铺汽渡码头发生退水崩岸后,部队官兵站在水里围成“人墙”抢险,险情控制后,战士们累得在堤上和衣而眠。 “当年长江岸线防御大型洪水的能力比较薄弱,抗洪取得胜利,是军民携手、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铸就抗洪奋斗史诗。”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直属分局主任工程师陈合在水利一线工作已29年,1998年6月曾参加长江大堤江陵县观音寺分段抢险,和驻守部队以及老百姓一起抢险、加筑子堤。 为纪念波澜壮阔的九八抗洪,省水利厅和荆州市协商修建“九八抗洪纪念碑”。陈合介绍,纪念碑平台高程45.22米,寓意在1998年,长江沙市站曾遭遇惊心动魄的45.22米全流域型大洪水。 位于荆江大堤观音矶处的98抗洪英雄纪念亭,铭刻着在鏖战世纪洪水中献出宝贵生命的35位英烈名字。20岁的李向群就是其中一位。1998年8月5日,他随部队赴荆州参加抗洪抢险。8月22日,洪峰退去,英雄却永远累倒在大堤上。 洋码头 从水患到水景 1998年大洪水后,三峡工程加快建设,投入运行后大大缓解荆江大堤防洪压力。同时,荆江大堤加固工程也在同步建设,2013年后,国家再次投入18亿元实施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重点解决堤身堤基防渗问题,实施防渗墙平均深度达10—12米、厚0.3米,综合防御洪水能力达千年一遇。 自此,荆江河湖安澜。尽管2016年7月、2020年8月,长江较大洪峰再次压境,荆江大堤防汛干部群众少了以往的紧张,多了自信和从容。 水患消除,发展加快,杂乱无章的码头占据了岸线,岸上生活小区污水直排长江,给夏季防汛造成很大障碍。长江大保护实施以来,荆州市全力整治长江岸线,拆并码头,转移企业,迁徙百姓,将之打造成滨江公园,活力28工厂、打包厂、教堂等部分历史建筑,让城市依水而兴的历史足迹一览无余,历史与生态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洋码头的特有景点,也使之成为网红打卡地。 “洋码头今年春节客流达9.7万人次。”沙市洋码头工作人员李雨婷介绍,洋码头文创园春节期间举办世界珍稀动物标本展,市民还可在码头坐直升机,俯瞰全城江景。荆州市将洋码头打造成文创园,引进奥特莱斯主题公园、名品高化集合店、耐克和阿迪达斯超级工厂店等,构建集购物、休闲、娱乐、运动为一体的一站式全业态新型城市微度假生活中心。 短短千米荆江大堤,见证湖北治水千余年,也见证了从美丽江河到美丽城市的转变,见证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成为荆江流域生态承载力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