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昌古城东北角,昙华林静静依偎于沙湖与三山之间,这条始于明洪武四年的老街,如今正迎来一场传统与当代的奇妙对话。“荆楚智造▪昙华新语——文创首饰艺术展”于2025年11月1日至11月19日在楚汉造物文创艺术空间城墙美术馆举行。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展览,而是由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与新视界设计产业学院联合主办,楚汉造物文创艺术空间、武汉良辰动画传媒有限公司、武昌昙华林文化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产学研”融合实践,也是高校师生走出课堂、走进历史现场的文化实验。


从历史街区到艺术现场:昙华林的“新语”
昙华林,曾是辛亥风云与中西文化交融的见证者,50余处历史建筑、三条文化路线串联起千年文脉。而今天,这片土地正被赋予新的艺术使命。“我们希望以首饰为媒介,让荆楚文化‘开口说话’。”项目负责人陈姣表示。展览集结了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摄影、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的师生团队,以昙华林的历史肌理与荆楚文化符号为灵感,创作出一系列融合金属工艺、非遗技艺、纤维艺术的原创首饰。

三大板块构筑“产学研”闭环
本次展览分为三大核心板块,形成从创作、展示到传播的完整链条。
文创首饰艺术展和文创设计数字展展期贯穿整个活动,集中呈现师生设计的文创首饰实物与数字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对荆楚文化、江城传说的现代转译。

11月1日至2日的文创实物展销,作品走出展柜,直面市场。学生不仅是创作者,也是销售者与解说者,在实践中完成从“作品”到“产品”的关键一跃。

11月1日下午,陈姣老师主讲的社会美育公益讲座《“饰”度方圆:从修身到齐家的生命美学》将探讨个人形象、着装与生活美学的关系,推动设计教育走向公众。
学生主角:从课堂到街区的实战练兵
“我们不只是布展,而是在搭建一个可触摸的教学现场。”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魏敏指出。展览中所有作品的创作、布展、宣传、销售环节,均由学生团队在教师与企业导师指导下完成。产品设计专业一名大三学生表示:“从研究荆楚文化代表性元素,到设计出系列胸针,再到思考如何陈列、如何向观众讲述背后的故事——这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实战经验。


校企协同:打造“可延续”的文创生态
本次展览背后,是楚汉造物文创艺术空间、武汉良辰动画传媒有限公司、武昌昙华林文化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在地企业的深度参与。它们提供场地、技术、运营支持,与高校共同构建“课题研究、创意设计、产品开发、市场检验”的闭环。“我们不仅是在办一场展,更是在探索一种可持续的校地合作模式。”楚汉造物文创艺术空间负责人石秀强调。未来,类似的产学研项目有望成为常态,形成“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验题”的机制。
文化赋能:让传统“活”在当下
在“国潮”当道的今天,如何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本次展览试图给出一个答案:用设计解构文化:将荆楚文化转化为可佩戴的艺术;用场景激活记忆:在百年老街中展示当代首饰,形成时空对话;用美育连接公众:通过讲座与展销,让观众不仅是观看者,也是参与者。
“荆楚智造▪昙华新语”不仅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实验。它让学生的创意在历史街区中生根,让荆楚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焕新,也让昙华林在艺术浸润中持续生长。正如展览前言所写:“我们不是在重复历史,而是在书写历史的新语。”这场展览所播下的种子——关于文化自信、关于产教融合、关于美育实践将继续在昙华林的砖瓦之间,静静发芽。(通讯员:陈姣 图:李传贝、梁博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