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尼加提·艾买提,木拉提· 依不拉音木江)“这门课让我明白,中国的发展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各民族同心协力的结果,更在带动着世界一起向前。”近日,来自老挝的汉莫妮·皮姆斯巴松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课堂分享中,道出了许多学子的共同感受。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这门课程不仅成为中国学生理解自身民族历史与发展逻辑的窗口,更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透过中国视角,读懂了“团结”与“共生”的深刻内涵。
课程体系:纵贯历史纵深,联动现实实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课程设计坚持以史带论、论从史出,立足中华民族整体视角,以“历史脉络+理论内核+实践案例”为框架,既追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历程,解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也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与国际合作案例。课程内容涵盖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区域协调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等国内维度,同时延伸至“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际议题,让学生既能看到中国内部各民族如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也能理解中国与世界如何在互利共赢中携手前行,引导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教学团队:跨学科融合,架起中外沟通桥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教研团队由不同学院部门、不同学科背景的8位教师组成。他们长期致力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研究,并且擅长用案例化、故事化的方式拆解理论,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感染力。比如在讲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会结合新疆棉田的丰收图景、西藏乡村的振兴故事;在阐释国际合作时,会引入中老铁路、中非合作论坛等鲜活案例。针对留学生群体,团队还特别注重对比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用双语解读、跨文化对话等方式,帮助他们跨越认知差异,深化理解。
课堂内外:理论扎根课本,实践延伸校园
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实践研学”的双线模式。课堂上,师生通过课堂展示、知识竞答、观影分享等形式互动,中国学生分享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留学生则带来本国的多元文化体验,不同视角的碰撞让“共同体”的内涵愈发清晰。实践环节中,学生们走进民族文化节、民族文化展览馆等实践研学活动。
来自中非共和国的莫洛多胡·埃斯塔珍妮菲尔·比舒深受触动:“老师说‘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中国实实在在的行动。就像中非在医疗、基建领域的合作,让我们看到共同体不是抽象的,而是能改善生活的力量。”中国学生阳汶珊、韦彦辰以“小器物”为切口观“大共同体”,从“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长轮《我的祖国》,到江南评弹《秦淮景》,再到现代文曲《兰亭序》缓缓讲述故事,又切到楚汉战争的武曲《十面埋伏》,通过乐曲去到了阿勒泰的草原、乌兰巴托的夜,结束在《彩云追月》的民歌中,他们用一把琵琶带领大家徜徉华夏大地、领略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琵琶作为流动的文明史书,其形制流变与音乐语汇生动诠释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发展逻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语境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从课堂上的思想碰撞到实践中的实地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在中南大的校园里架起了一座桥——桥的一端连着中国学生对本土智慧的再认识,另一端连着留学生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理解。正如课程负责人所说:“这门课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读懂中国’,更在于让大家相信,无论国籍、民族,人类都能在相互理解中构建更美好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