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区域 文旅 教育 财经 房产 商会 三农 健康 生活 报料 更多

问迹东坡,寻忆千年:黄师学子用镜头让黄州东坡遗址“活”起来

中华网湖北 2025-09-01 16:44:58

黄州,一座因苏东坡而熠熠生辉的城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年前,苏东坡在此留下无数传世佳作,其足迹遍布黄州,留下诸多文化遗址。如今,一群来自黄冈师范学院的学子,怀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使命感,组建“东坡寓黄”团队,踏上探寻东坡遗址的征程,他们巧用专业特长,以镜头为媒介,将千年东坡故事转化为生动的视听符号,让诗词与遗址在现代传媒技术加持下“活”起来,重焕生机。

问迹东坡,寻忆千年:黄师学子用镜头让黄州东坡遗址“活”起来

团队一行在遗爱亭故址开展调研

双师领航+三级推进,摸清东坡遗址的“前世今生”

“既要摸清遗址的‘前世今生’,也要用传媒技术讲好故事,这是我们调研的核心目标。”团队指导老师、传媒与影视学院副院长孙喜杰介绍。此次调研采用“双导师”指导模式,孙喜杰深耕传媒领域多年,从前期调研方案设计到后期视频拍摄剪辑,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小到镜头语言运用,大到调研数据数字化处理方案,都逐一细化;东坡文化研究专家程曦则带着团队“啃”文献,从《东坡七集》中梳理苏东坡在黄州创作的70余首诗词,对照明清不同版本《黄州府志》中“东坡故址”“定惠院”等记载,逐一考证遗址历史坐标,还专门开设“东坡文化小课堂”,讲解每处遗址背后的历史背景与人文故事。

团队一行在安国禅寺开展调研

自7月初启动筹备以来,团队构建“寻东坡—解东坡—传东坡”三级工作体系:在“寻东坡”阶段,队员们分成3个文献小组,耗时20天完成《东坡黄州行踪年表》考证梳理,标注出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1080—1084年)的重要活动地点;“解东坡”阶段,依托已建的东坡文化数据库、学术研究论文等资料,建立“遗址—诗词—故事”对应档案,进行调研策划与文案创作;“传东坡”阶段,则提前测试拍摄设备,为实地调研做好技术储备。“仅文献梳理阶段,我们就整理出3万余字的笔记,每个遗址都有详细的‘身份卡’。”团队成员、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孙吉辉说。

团队成员在东坡故址展开讲解

循诗探迹+街巷寻幽,让东坡记忆“看得见摸得着”

“讲好东坡故事,传播东坡文化。大家好,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东坡祠。”8月25日上午,在黄州东坡赤壁,团队成员、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胡淑睿,对着镜头讲述苏东坡在此创作的故事。这样的场景,在调研过程中每天都在上演。团队以苏东坡在黄州的诗词为“导航”,设计“诗词打卡路线”:在定惠院遗址,队员们围绕“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还原苏东坡初谪黄州时的寓居环境;在安国寺,队员们沿着苏东坡“旦往暮还”的修行路线,拍摄寺内的千年银杏、古井,结合《安国寺记》中“得疾卧病,闻此地清净”的记载,剖析他从苦闷到豁达的精神转变;在雪堂,结合“雪堂高卧”的典故,团队力争还原东坡躬耕与友人在此煮酒论诗的场景。

团队一行在雪堂开展调研

“不同于景区里的文物遗址,黄州很多东坡遗迹藏在市井里。”团队成员、2024级电气专业学生吴超说。在定慧院小区,队员们在围墙外侧找到刻有“定惠院遗址”的石碑,石碑旁是居民晾晒的衣物、停放的自行车,这种“历史与生活交融”的场景,被队员们用镜头定格;在十三坡小巷,队员们跟着当地居民李大爷找到东坡旧居遗址——如今这里是一处居民小院,李大爷讲述“小时候听长辈说,这里曾是苏东坡住过的地方”,这些民间记忆被队员们收录进调研日志,成为文献资料的生动补充。

团队一行在调研过程中与当地居民交流

数智赋能+多元传播,让东坡文化“潮”起来

“您知道苏东坡在黄州写过哪些诗词吗?您希望通过什么方式了解东坡遗址故事?”在遗爱湖公园,队员们化身“东坡文化宣传员”,向市民、游客发放调查问卷,当天就回收有效问卷300余份。与此同时,另一组队员用相机拍摄市民答题场景及短视频,这些素材由技术小组分类归档——遗迹影像标注“遗址名称、拍摄时间、关键特征”,市民访谈标注“访谈对象、核心观点”,确保数据可查可用。

团队开展调研复盘总结会议

“我们不仅要记录遗址,更要让东坡文化‘活’在当下。”孙喜杰说。团队后期将调研数据与东坡智能体项目结合,通过对12处遗址的影像、文字资料进行AI训练,让智能体能够识别遗址特征并匹配对应诗词与故事。8月28日,调研结束后的复盘会上,队员们围着电脑逐帧讨论视频素材:“东坡故址的镜头可以再慢一点,进一步突出周边环境”“定惠院的讲解可以加入当地居民的采访片段,更有烟火气”……大家还梳理出调研中的不足,比如部分遗址缺乏明确标识、民间记忆收集不够全面,计划后续联合当地文旅部门开展补充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谪居黄州的四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为黄州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希望用专业所长,让更多人知道黄州的东坡故事,让千年东坡文化代代相传。”程曦说。接下来,团队将继续优化视频内容,推进东坡智能体与遗址导览的结合,让黄州东坡遗址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窗口,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孙吉辉、胡淑睿 图:王紫蕙、吴超)

  责任编辑:黄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