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区域 文旅 教育 财经 房产 商会 三农 健康 生活 报料 更多

“抗日先遣·长征先导”:中南大师生往返4254公里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 用青春步履丈量信仰之路

中华网湖北 2025-08-28 14:56:55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九十周年,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团队在湖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指导下启程。一行七人驱车辗转鄂豫陕甘宁五省,历时16天,调研15个县市、探访27处红色场馆,录制系列思政微课。团队以“五亲模式”(亲身经历、亲自感悟、亲手提炼、亲切讲授、亲力奉献)传承红色基因,将新时代成就融入“大思政课”,筑牢高校立德树人根基。

跨越五省的精神追寻:从大别山出发到宝塔山会师的红色感悟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红二十五军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纪律严明、战术灵活,心向党中央、心怀老百姓,长征途中部队用《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宣言》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宣传抗日主张,过回民区时设“三大禁令、四项注意”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按照毛泽东同志总结的经验,红二十五军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编为歌曲,一路传唱,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护。作为最早达到陕北的队伍,毛泽东后来称赞是“乃偶然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其精神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践行“两个维护”提供历史镜鉴,彰显了长征精神理想信念与团结奋斗的胜利内核。

此次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往返全程总计4254公里。团队途经桐柏、枣阳,抵达独树镇,再经鲁山、栾川进入卢氏,穿过铁索关,于庾家河转折,穿越佛坪、留坝至甘肃两当,向北经天水、秦安、静宁,于西吉县兴隆镇休整,后经平凉、华亭到泾川,在合水短暂停留,抵达永宁山后终在永坪镇完成行军。

在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集结地那棵标志性的古银杏树下,团队成员无不被树干裂缝中萌发的一抹新绿所吸引。据讲解员介绍,长征出发当晚,电闪雷鸣中,这棵银杏树被劈得焦黑裂口,几乎奄奄一息。但是红军长征胜利后,树身裂口竟抽出新芽,如今已长至碗口粗细。“这棵树就像红二十五军,历经磨难却更显生机。”望着这株顽强的生命,武汉市党史办原副主任宋健不由感慨道。在后续行程中,团队成员愈发感同身受——这种震撼,是读军史、看纪录片无法比拟的。

在何家冲银杏树下的出征合影

穿越秦岭隧道群时,车灯划破黑暗又骤然熄灭,忽明忽暗中恍若穿越长征险关。麦积山路段的落石突如其来,刹车片烫得冒烟,车胎被尖石划破。但每当风雨模糊视线,“杀向前去”的猩红大字便穿透雨幕——这声音比引擎更强劲,向前,向前,向着信仰高地冲锋!当双脚真正踏上延安的黄土地,耳畔仿佛炸开1935年秋那声穿越时空的会师呐喊——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在永坪镇相拥时的欢呼,裹挟着唢呐声、军号声、战马嘶鸣,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

在永坪镇会师纪念碑前留影

永坪镇红军小学的操场上,那棵需三人合抱的“红军树”仍在风中舒展枝叶。苍劲的古树与肃穆的石碑并立,恰似与千里之外何家冲那棵银杏树隔空相望——两棵穿越战火的生命,用年轮书写着信念: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从来都是这样连根拔起却生生不息,跨越千山万水仍血脉相连。

湖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刘爱国评价:“从大别山到宝塔山,这条路是由热血与信仰丈量的,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

“五亲模式”激活思政课堂:让红色故事在行走中“活”起来

“红二十五军是一支娃娃军,平均年龄只有16岁,他们长征到达陕北人数不减反增,被称为百将之军,他们走出了97位开国将军……”在独树镇烈士纪念碑前,团队成员对着镜头深情讲述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此行,他们不仅重走长征路,更在镜头下讲好红二十五军的青春故事。

庾家河战斗纪念碑前,七十多岁的杨青山老人(春茂永药铺掌柜杨春荣的孙子)身着灰布红军装,拉着手风琴唱响原创歌曲《红军烈士到底为了什么》,泪水浸湿眼眶;在卢氏县烈士陵园,陈晶向团队讲述爷爷陈廷贤带领红军沿着一条“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里脚不干”的深涧峡谷带红二十五军避过敌人“口袋阵”的往事,“长征胜利八十周年那年孩子出生,全家给他取名‘新起’,就是要再起(启)程讲好新时代的长征故事!”

陈晶为团队进行生动讲解

吴焕先烈士纪念馆旁,两个路过的孩童讲道:“红军楼里住过的都是大将军,红二十五军身先士卒,五任军长三位牺牲。”甘泉镇象鼻子湾雪地讲话旧址,老人用方言讲述:“当年徐海东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把粮食送给中央红军。”耳边传来毛泽东同志带着湖南口音的原声,像一道惊雷滚过山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路上的每块界碑都记得他们的名字,先烈们的故事在篝火旁流转成星,精神在血脉里生长为林。“我们推行‘五亲模式’,就是要让师生在亲身经历中触摸历史,在亲手提炼中让信仰扎根。”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巍的话语掷地有声。沿途采集的口述史、录制的微视频、红色遗址的一砖一瓦,正淬炼成思政课堂上最鲜活的教材——让长征的火种,在青年人的心中永远滚烫。

在红军楼寻踪四坡村战斗遗址

校魂与初心的时代熔铸:从红色实践到法治护航的精神赓续

在单家集兴隆镇,年过半百的老支书手把手教团队做“红军粉”,“这‘红军粉’就是当年红二十五军过西吉教当地的回民用马铃薯做成的粉条。红二十五军过回民村前专门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这为后来毛主席制定民族政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咱们中南大人也在这里发光发热,我报道过!”杜鹏老师接过老支书的话。2005年,该校学生赴“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支教,并组织发起成立爱心社,筹款建立“阳光书库”,结对帮扶数百名贫困学生。

在兴隆镇“单家集夜话”故事地合影

正如该校党委书记侯振发所说:“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走向人民需要的地方,是一代代中南大人矢志不渝的初心。”这深刻诠释了此次参观的精神内核,也道出了师生们的深刻体悟与共同信念。

途中,团队还先后走进延安市延川县检察院和西安市长安区检察院,围绕公益诉讼推进红二十五军会师旧址和沣峪口会议遗址的传承保护进行专题讨论,并就校检合作、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撰写进行磋商,致力于发挥双一流学科优势将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传承纳入法治化轨道。

在长安区检察院进行座谈交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此次重走之旅,团队已整理出案例集、学术论文和视频素材,将转化为“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思政金课。中南大人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让抗战精神、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通讯员:卓张鹏 徐乐 摄影:杜鹏)

  责任编辑:黄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