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区域 文旅 教育 财经 房产 商会 三农 健康 生活 报料 更多

青春力量对话千年“布”歌 探访非遗红安大布传承路——武汉晴川学院实践团走进红安纪实

中华网湖北 2025-07-18 14:56:38

鄂东大别山南麓,红安县长胜街,一条由青石板铺就得百年老街,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7月16日,武汉晴川学院计算机学院“将星启航”暑期社会实践团师生走进这里,聚焦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红安大布纺织技艺,探寻其千年传承密码,感受新时代下非遗保护的实践与青年担当。

“将星启航”实践团在长胜街前合照

了解:七里纹韵,红安布歌

红安大布,又名“家机布”、“景庄布”、“老粗布”、“老土布”,是红安县几千年来民间世代使用的一种手工产品,也是一种纯棉纺织珍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传统纺织技艺含量高,手织老粗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其中主要工序有轧花、弹花、纺线等15道。它具有质地柔软、手感佳、透气性好、无静电反应、持久耐用、色彩艳丽但不张扬、冬暖夏凉等优良特性,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色彩斑斓、纹样古朴的红安大布

初遇:长胜街口,织梦初逢

实践团师生在长胜街探访了红安大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陶文成的工作室——“红安大布纺织技能传承工作室”。室内陈列着各色纹样古朴、色彩浓郁的大布,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沉淀。工作室门上悬挂的“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铭牌,彰显着主人肩负的文化传承重任。

体验:纺车摇动,经纬初识

跟随陶文成的脚步,实践团来到了红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这里不仅是技艺的殿堂,也是他与家人生活的家园——他的母亲与女儿也生活于此,一家三代,在这里扎根,呈现出一个浸润在纺织文化中的家庭环境,无声诉说着代际传承的纽带。

“将星启航”实践团与非遗传承人及家人合照

在陶文成和陶母的引导下,师生们近距离观察了古朴传统织机。随后,师生一起观看了一段精心制作的红安大布宣传片,沉浸式感受这项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陶文成讲解红安大布72道工艺

在陶文成和陶母许可下,两位传承人耐心示范讲解,手把手指导实践队员体验基础织布机操作。期间,陶文成小女儿在一旁安静观察的身影,流露出对父辈技艺的天然亲近与好奇。

陶文成与陶母向成员讲解织布机的使用方法

陶文成还向实践团师生展示了其创新作品——织有《黄安谣》的红安大布。他将这首反映红安(旧称黄安)革命历史的民谣词句,以赭红为底、金黄为字,巧妙地转化为布面上的星火图腾,“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字样在经纬交织中跃然而出,用传统技艺铭刻下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展现了非遗技艺在创新中传承红色基因的独特魅力。

非遗传承人陶文成展示红安大布上的《黄安谣》

聆听:五代匠心,薪火绵延

实践体验后,陶文成讲述起他与红安大布的故事。作为家族中第五代传承人,他虽毕业于武汉纺织大学,但最初选择了机械领域工作。面对母亲延续技艺的期望,他曾有过彷徨。然而,随着对传统文化价值认识的加深,陶文成深刻意识到守护这项濒危技艺的紧迫性,最终选择重拾祖业,从母亲手中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

谈及未来,陶文成充满信心。他们还积极走进社区、学校,特别是在武汉市东西湖区等地开展少儿织布体验活动,致力于在青少年心中播撒兴趣的种子。更让他欣慰的是家庭氛围的熏陶——年幼的女儿在祖母和父亲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下,已对织机梭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常与伙伴们一起模仿操作。这悄然萌发的热爱,让第六代传承的星火在这个充满织机声的家中清晰可见。

红安大布技艺传承人陶文成开展幼儿教学班

此次长胜街之行,武汉晴川学院“将星启航”实践团师生不仅深刻领略了红安大布精湛的工艺价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近距离感受到非遗传承人的执着坚守与创新探索。陶文成师傅及其家庭的故事,是无数扎根乡土、默默耕耘的非遗守护者的缩影。实践团师生表示,记录与传播这份坚守的温度,推动青年一代了解、热爱并参与非遗保护,让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是时代赋予的责任。红安大布的光华,必将在这样的接力守护与创新实践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通讯员:阮肖艳 陈猛 刘磊)

  责任编辑:黄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