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二十面体,多维共振——武汉设计工程学院2025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在学校藏龙美术馆开展,作品展以几何体“二十面体”为意向,喻指学校二十载学科建设丰硕成果,二十年间,各专业在创新发展探索中交叉共振、裂变式“生长”,重构知识的拓扑形态,折射出教育所蕴含的永恒光谱。
“二十面体,多维共振”——武汉设计工程学院2025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在学校藏龙美术馆开展。
本次参展的作品来自成龙影视传媒学院、公共艺术学院、环境设计学院、时尚设计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和文化创意管理学院共20余个专业的270余件优秀作品,涵盖设计作品、影像作品、装置艺术作品、交互类作品等多种艺术形式。
“二十面体,多维共振”——武汉设计工程学院2025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作品。
传统与现代“共鸣” 同绘文化新范式
时尚设计学院时装《风映青瓦》《筠篾》独具巧思,前者运用提花、嵌花等针织技术,巧妙地将瓷器纹样与针织面料相融合,赋予现代服饰东方时尚活力与灵动感。后者则从传统竹编工艺中汲取灵感,把盘丝和圆口编等传统技法融入新中式风格,尽显质朴自然韵味,而首饰《漆·熠》大胆尝试大漆滴金技法,以金点错落散布于漆叶之上替代满钻镶嵌,将东方漆艺的含蓄优雅与西方珠宝的绚烂张扬糅合于现代设计语境中,展现传统工艺独特魅力。
时装《风映青瓦》将瓷器纹样与针织面料相融合,赋予现代服饰东方时尚活力与灵动感。
时装《筠篾》从传统竹编工艺中汲取灵感,尽显质朴自然韵味。
首饰《漆·熠》以金点错落散布于漆叶之上替代满钻镶嵌,展现传统工艺独特魅力。
“文化传承要契合年轻人喜好。”智能工程学院游戏作品《寻找端午节》凭借强大交互功能,让玩家在完成游戏任务中增强文化认同与自豪。《忆古》则借助VR技术,将礼仪演示、乐器弹奏、射箭体验、互动答题、古风视频、字帖对照等“君子六艺”内容鲜活呈现。设计者用建模软件精准复刻古建筑并搭建虚拟场景,以强化沉浸感点燃玩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观展学生体验游戏《忆古》。
文化与创意“共生” 迭代文旅新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民”文旅IP形象及创意周边、“醉美旅行·非遗传承·重归安宁”特色旅游线路、“村歌设计大赛”新媒体营销方案……这些皆出自文化创意管理学院“行于乡野”光山县帅洼村乡村文化旅游规划成果展。该课题组30余名师生历时一年,多次深入光山县帅洼村实地调研、取景拍摄、现场采访等,以文旅服务乡村振兴,其产教融合成果获评5项国家级A类学科竞赛奖项。
“行于乡野”光山县帅洼村乡村文化旅游规划成果展。
在文旅融合方面,环境设计学院立足浙江安吉夏阳村65亩茶园,通过艺术赋能与产学联动,打造集研学、休憩于一体的体验式乡村茶文化研学中心生态空间,植入乡土文化公共艺术装置,为乡村产业升级注入美学动能。
《安吉小杭坑茶园景观与配套服务空间设计》为乡村产业升级注入美学动能。
“好(how/hǎo/hào)玩”分别引领玩法探索、精选打卡场景、深挖文化彩蛋。公共艺术学院“W10—武汉地标「好好好玩」”项目聚焦武汉10大代表性地标,设计可视化地标图册、交互式文创礼品、制作AR视频互动推广,促进地标文化名片向数字资产转化,让游客沉浸感受武汉文化魅力。
公共艺术学院“W10—武汉地标「好好好玩」”项目聚焦武汉10大代表性地标,促进地标文化名片向数字资产转化。
艺术与科技“共融” 构筑数字新经纬
在科技与艺术交织的创意浪潮中,公共艺术学院作品“随心所宿”依托前沿的3D打印技术,突破传统住宿桎梏,精心构建出一个融合无人驾驶、可移动特性与模块化组装优势的未来旅居新空间,为人们重新诠释了“随遇而安”的栖居体验。
作品“随心所宿”诠释了“随遇而安”的栖居体验。
环境设计学院则以“数字技术”深度展现设计的创新力量与社会价值,运用无人机倾斜扫描、三维建模等一系列前沿技术手段,对黄冈红安县明清传统古村落——丫头山村56栋古民宅进行数字化“复活”,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开辟出一条数字创新路径。
《黄冈市红安县明清传统古村落丫头山村数字复原及环境优化》运用前沿技术手段,数字化“复活”传统村落。
“墨韵壁绘”是智能工程学院孙博韬同学基于Arduino开发板精心设计的一款墙画机器人。该机器人系统以Arduino开发板作为核心“大脑”,可精准读取Gcode代码,并将代码中蕴含的绘画线段分拆成一个个具体的坐标点,凭这一功能,能在墙体上安全、精准、高效完成墙体绘画任务。
“墨韵壁绘”墙画机器人。
跨专业交叉“共进” 迸发创艺新能量
“全院共拍一部戏”微电影短片《木头人》,由成龙影视传媒学院戏剧影视文学、数字媒体艺术、表演、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影视摄影与制作等多个专业师生联合创作,该片以温情叙事讲述葬礼小事,借孩童视角探讨死亡映照存在意义,聚焦人物成长与救赎,让观众于告别中终见生命光亮,获评成龙电影A计划第七期创投单元“校园新芽项目”。
成龙影视传媒学院2025届影视作品合辑。
“VR驾驶确实厉害!借助它提前熟悉驾驶场景和操作,就像开‘外挂’。”智能工程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程少成携手公共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同学,针对竞速型HMI市场空白,以赛道为核心开发VR虚拟汽车驾驶系统。该系统采用场景模拟技术搭建模拟赛道驾驶流程,集成赛道化视觉设计,确保驾驶者在赛道场景下实现高效操作与安全保障。
观展者体验VR虚拟汽车驾驶系统。
“塑造全新的专业认知维度。”开幕式上,环境设计学院游海洋同学作为跨专业优秀毕业设计学生代表发言。他参与设计的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康养实践教学基地,由环境设计学院联合亚心护理学院、文化创意管理学院共同打造。该作品精准契合学校“大文创、大健康”学科集群战略,整合多学科优势,打造全方位、多层次优质康养空间,设计理念从标准化产品转向个性化服务,从功能导向转为人文关怀,从单一学科输出升级为系统化方案,为康养产业转型提供有益探索。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康养实践教学基地规划设计》精准契合学校“大文创、大健康”学科集群战略,聚焦未来康养空间。
“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年轻学子们的毕业作品让我倍感振奋,他们立足时代,用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诠释着艺术的无限可能。”开幕式上,名誉校长傅中望满怀感慨地表示,本次作品展意义非凡,不仅全方位反映了学校二十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的成就,更深刻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发展轨迹。(通讯员:陈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