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掐丝珐琅画,在孕育了众多璀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中,也可谓是一颗明珠。近日,武汉工程大学听涛社会实践团·襄阳分队深入襄阳“小江西”会馆,对当地独特的景泰蓝掐丝珐琅画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旨在探寻这一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与传承发展现状。
据悉,景泰蓝掐丝珐琅画是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起源于元朝,明代景泰年间最为盛行,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延伸,借鉴了嵌丝、点蓝技术,在平板媒介上用金属丝镶嵌出各种图形,用釉料、釉沙等原料点蓝着色,由纯手工精制而成。其色彩鲜艳、立体感强、图案精美,融合多种艺术形式,有艺术、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
实践团成员拜访了襄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掐丝珐琅画的传承人任继红老师。任继红老师 1996 年开始学习景泰蓝工艺画制作,2004 年拜师学艺后融合北方技艺,结合南漳地域特点,创作出了许多富有楚文化特色的作品。在工作室里,任老师向实践团展示了他的众多得意之作,如 “十二生肖”“三国故事” 系列等。这些作品色彩绚丽、线条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任老师表示,在襄阳,尽管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文化的发掘利用也比较艰难,但他凭借着对掐丝珐琅画的热爱和情怀,在政府的支持下,一直坚守着这门手艺;不仅专职从事景泰蓝工艺画的制作与创作,还积极授徒,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传承弟子,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为技艺的传承不断注入新活力。目前,他已经开设了4家掐丝珐琅工作室,并且在2023年5月,南漳县文化馆首次为他举办了“指尖非遗——景泰蓝掐丝珐琅画”专题展,共展出作品80余幅。
非遗人的坚持和政府的帮扶,以及新鲜血液的流入,使得许多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非遗谱系存续至今,保护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此次调研,不仅让实践团深刻感受到了襄阳景泰蓝掐丝珐琅画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也看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努力以及政府部门在非遗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襄阳景泰蓝掐丝珐琅画这一古老的技艺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传承和弘扬下去。(通讯员:唐晨宸,李荣嫣,陈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