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干部队伍的成长接力,是关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百年大计。当前,随着干部队伍新陈代谢的加速,一大批有知识、有闯劲、有想法的“95后”“00后”年轻干部,正陆续走上不同层级的领导岗位,为我们的事业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然而,我们也需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在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上,仍存在着某种“成长的悖论”。一方面,我们高呼“后继有人”的欣喜,另一方面,却又常为他们“本领恐慌”、“经验不足”而忧心忡忡;一方面,我们强调要为他们“压担子”,另一方面,在真正急难险重的“硬骨头”面前,又常常习惯性地让“老师傅”顶上。这种看似爱护、实则“圈养”的培养方式,容易让年轻干部陷入“温室成长”的陷阱,难以真正“壮筋骨、长才干”。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年轻干部要成长起来,必须到重大斗争中去真刀真枪地干”。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中练不出千里马。要让年轻干部真正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就不能仅仅满足于给他们“搭台子”、“给位子”,更关键的是要为他们配一把经风雨、见世面的“成长之梯”,一头连着组织的信任与放手,一头连着基层的实践与淬炼。
这把“梯子”的扶手,是“严管与厚爱”的有机结合。严是爱,松是害。对年轻干部的成长,决不能搞“佛系”管理。严管,体现在要为他们划出清晰的纪律“红线”,常念“紧箍咒”,常打“预防针”。要通过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常态化的谈心谈话、见人见事的警示教育,帮助他们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但严管不等于“管死”,更不是求全责备。厚爱,体现在要建立容错纠错的机制,旗帜鲜明地为那些敢闯敢试、锐意改革,但因缺乏经验而出现非原则性失误的年轻干部撑腰鼓劲。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软环境”,让他们敢于走出“舒适区”,卸下“怕犯错”的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去冲锋陷阵。只有让“严”的力度与“爱”的温度同向而行,年轻干部才能既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又敢想敢干、充满活力。
这把“梯子”的横档,是“多岗位、多层次”的实践历练。“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年轻干部成长的最好“营养剂”,就是丰富而扎实的实践经历。如果长期“圈”在一个部门、一个领域,视野就会变窄,思路就会僵化。组织部门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和身份界限,有计划地推动年轻干部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交流轮岗。要舍得把有潜力的好苗子,放到信访维稳、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矛盾集中、困难复杂的“吃劲”岗位上去“墩苗”。要让他们在与群众“面对面”中增进感情,在处理复杂问题“实打实”中增长才干,在应对突发事件“硬碰硬”中磨练意志。更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墩苗”后评估与使用机制,对那些在艰苦岗位上经受住考验、干出实绩的年轻干部,要及时大胆地使用起来,形成“越是艰苦、越是成长,越是实干、越有前途”的鲜明导向。
这把“梯子”的根基,是“导师与团队”的悉心帮带。年轻干部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的系统培养,也离不开前辈的言传身教。一个人单打独斗,容易走弯路;一群人并肩作战,才能行得更远。我们要全面推行“导师帮带制”,为每一名年轻干部配备一名政治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引路人”。这位导师,不仅要在业务上“传经送宝”,更要在思想上“排忧解难”,在作风上“言传身教”,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同时,要注重发挥团队的力量。在急难险重的攻坚任务中,要有意识地组建“老中青”结合的攻坚团队,让年轻干部在团队作战中学习老同志的经验智慧,也让老同志在协同工作中感受年轻人的创新活力,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悉心帮带,是确保我们党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薪火相传的重要保证。“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作者:胡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