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13日,第二届(2025)中国医疗装备创新发展大会在杭州盛大召开。大会以“创新引领、标准护航、融合赋能”为主题,设置主会场及多个特色分会场,吸引超百家医疗机构、千余位临床专家与行业精英齐聚一堂。作为大会承办单位,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装备发展促进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医装委”)深度联动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中国分院(以下简称“中国分院”),以“医疗科创・院士领航”分论坛为核心抓手,整合顶尖院士资源,搭建高端交流平台,为医疗装备领域的技术突破、产业升级与成果转化注入强劲动能。
全链条参与,彰显学术引领力
中国分院全程深度赋能大会,从主会场到分论坛多环节发挥关键作用:
主会场环节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荣誉会长、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副主席、中国分院院长黄正明院士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并作题为《新时代,医疗装备创新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的主旨报告,强调需依托社会组织平台、凝聚多方合力突破产业瓶颈,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报告获全场广泛认可。
大会组委会荣誉主席黄正明院士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医装委主任委员、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徐波在大会开幕式上致开幕辞,并以《标准与创新:医疗装备行业的双轮驱动与实践探索》为题作总结报告,指出“标准是创新的底线,创新是标准的升级动力”,并分享医装委在推动行业发展中的实践经验,为未来行业发展指明路径。
大会组委会主席徐波院士
分论坛主导
中国分院牵头打造“医疗科创・院士领航”分论坛,力邀14位院士参会。其中,黄正明院长致开幕辞,阐释医疗装备“国之重器”的战略意义,提出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多学科融合、人才技术双升级”三大目标;名誉院长龚巧玉院士作总结发言,凝聚行业共识;副院长梁会亮、刘宗超及中国分院秘书长林进共同主持核心议程,保障论坛高效推进。
从左到右(上):龚巧玉、刘宗超从左到右(下):梁会亮、林 进
多维度献策,构建创新发展蓝图
分论坛上,中国分院 10位院士围绕医疗装备创新核心议题,从技术、产业、跨界融合等维度分享成果,形成完整创新链条:
临床技术与装备突破
杨华清院士以《骨医工匠创新之路》解读骨科装备精准化迭代;杨德业院士诠释《冠脉介入无支架时代展望》,描绘心血管治疗装备未来方向;雷鸣院士聚焦《重症康复技术的创新与转化赋能》,提出装备“人文+技术”融合思路。
杨华清院士分享《骨医工匠创新之路》
杨德业院士诠释《冠脉介入无支架时代展望》
雷鸣院士解读《从“生存”到“生活”:重症康复技术的创新与转化赋能》
跨界融合与传统创新
薛冰院士以《“农医一体,医农协同”服务世界生态农业、助力人类生命健康!》探索医疗装备在生态农业健康领域的应用;禹宝庆院士、宋达琳院士分别从《医工交叉推动中医现代化》《艾灸灸器从原理到技术创新》切入,为中医疗效装备升级提供方案。
薛冰院士阐述《“农医一体,医农协同”服务世界生态农业、助力人类生命健康!》
禹宝庆院士探讨《医工交叉推动中医现代化》
宋达琳院士介绍《艾灸灸器从原理到技术创新》
产业转化与前沿探索
徐波院士以《医工商融合推动医疗装备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破解装备落地难题;王河院士分享《增材技术-3D打印骨骼、牙齿等人体组织》,展现精准医疗装备突破;肖纯凌院士、谢巧英院士分别挖掘微生态健康产业、辐射防护装备等细分赛道创新机遇。
徐波院士解读《医工商融合推动医疗装备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王河院士聚焦《增材技术-3D打印骨骼、牙齿等人体组织,开启精准医疗新时代》
肖纯凌院士研究《微生态与微生态健康产业展望》
谢巧英院士阐述《辐射损伤与临床防护新进展》
强基固本,筑牢发展支撑
中国分院在人才培育与平台搭建上成果显著,为行业发展夯实根基:
人才实力凸显
近期,中国分院凌沛学院士入选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有效候选人,林占熺、杨华清、彭飞、覃迅云4位院士受邀参加“九三”阅兵纪念活动观礼,彰显在高端人才培养领域的深厚积淀。
持续赋能行业
龚巧玉院士在总结中表示,中国分院将持续发挥平台优势,推动院士团队深耕核心技术,促进“科研-企业-临床”协同,坚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让装备创新兼具技术高度与应用温度。
参会的院士在会场的合影
此次大会中,中国分院以“守护生态安全、赋能生命健康”为使命,通过院士领航、多维献策、资源整合,为医疗装备突破核心技术、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提供了关键支撑。未来,中国分院将继续搭建跨领域交流平台,汇聚各方力量,为我国医疗健康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参会的院士及工作人员在会场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