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English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湖北地方站首页 > 教育 >

从《永乐大典》到石桥村:湖工大暑期实践队对话非遗传承人,科技赋能迎春纸新生

从《永乐大典》到石桥村:湖工大暑期实践队对话非遗传承人,科技赋能迎春纸新生
2025-07-18 11:54:01 来源:中华网湖北

当古籍修复的“黄金补丁”迎春纸遇上现代科技,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故事在贵州丹寨县石桥村徐徐展开。7月17日,湖北工业大学“纸韵新生,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对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兴武,探寻迎春纸的前世今生,以青春智慧助力非遗技艺焕发新生。

溯源:从《永乐大典》到溶洞匠心

实践团的探索始于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2024年,团队成员在参观这部旷世巨典时,被修复所用的迎春纸深深震撼——“薄如蝉翼却韧如麻绳,完美契合古籍修复需求”。为追寻这份匠心之源,团队奔赴石桥村,在构树皮的清香与打浆机的轰鸣中,见到了迎春纸的创造者王兴武。

“溶洞里的两年,就为等一滴水的答案。”王兴武回忆研发历程时,目光灼灼。当年,一滴山泉水偶然落在纸上,恰好达到古籍修复所需的厚度,迎春纸由此诞生。而“迎春”之名,则取自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的贡献,铭记其为石桥村非遗传承注入的生机。

坚守:古法造纸的破局之道

面对工业造纸的冲击,王兴武以三大优势守护传统:“纯天然原料赋予纸张灵性”“个性化定制满足市场需求”“宁可少做也要保证每一张的质量”。团队在合作社亲历了构树皮梳理、抄纸等工序,被“每日限产50张”的匠人准则所打动。队员冯春露感叹:“这不是简单的纸张,是时间与自然的馈赠。”

然而,传承之路并非坦途。但正如中国航母事业的崛起,这份“卡脖子”难题也激发了青春斗志。团队指导老师朱师云教授当场承诺:“我们带回原料分析,一定要攻克这项技术!”

从《永乐大典》到石桥村:湖工大暑期实践队对话非遗传承人,科技赋能迎春纸新生

赋能:科技与文化的双向奔赴

为突破技术瓶颈,团队提出“数字化+材料学”双轨方案:一方面建立迎春纸十大系列、160款产品的数字库,方便全球客户精准选购;另一方面联合湖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实验室,全力研发纤维去杂质技术。

在石桥村造纸博物馆,迎春纸的多样应用更令团队惊叹——修复《永乐大典》的素雅纸、印刻贵州山水的花草纸、绚烂如《敦煌飞天》的艺术纸……“它既能登大雅之堂,也能为村民撑起生活。”队员张雨婷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从《永乐大典》到石桥村:湖工大暑期实践队对话非遗传承人,科技赋能迎春纸新生

从《永乐大典》的恢弘到石桥村的质朴,迎春纸串联起文明传承的脉络。实践团以Z世代的创新视角,为非遗技艺注入科技基因。正如王兴武所言:“年轻人来了,手艺就活了。”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正书写着文化自信的新篇章。(通讯员:邱天赐 陈一鸣)

(责任编辑:黄薇)
关键词:湖北工业大学,永乐大典,暑期实践,非遗传承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