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江西农业大学余江县共大寻访团再次来到鹰潭市余江区画桥镇共大遗址进行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历史文化调研。在本次调研过程中,调研队在共大遗址负责人金华珍的帮助下,寻找到昔日的共大职工、共大学子以及共大老师,对他们进行了专访。
图1为调研队员同金华珍和付春花的合影 通讯员 刘俊成 摄
付春花,今年68岁了,于1955年作为职工家属来到共大高公寨分校,此后一直住在余江共大,至今依旧。据她所说,以前共大的生活很苦,在搞并田规划学生们常常需要熬夜将一块一块很小的田合并成一块大田。她刚来的时候共大有四个班,由于她有小孩不方便去上课,她来后便在共大养猪,当时喂了25头小猪,当时的共大采取自供自吃的方式,每周都会杀一只猪来给学生吃。后面共大办学成了6个班,采取三班倒,每人去磨砂场干活8小时,将所磨出的八号砂、六号砂卖给景德镇给他们制作瓷器,以此让学校盈利。她的爱人以及她的父亲曾经都在共大做木工,共大半工半读的办学体制,房子、桌子、凳子、椅子什么的都得自己修建自己搞,木工当时很重要。她在共大当了两年班后,由于有了孩子需要喂奶,便选择了相比较为轻松的养猪的工作,当时每天学生都会从地里将菜运送回猪场,她只需要煮一下猪食并喂一下猪便可以了。据她所说,共大在毛主席在时是最吃香的,她当时每个星期可以看到两次红色电影,且不重样。当时学校办的很好,有属于自己的柴油发电机,学校遭遇停电便会启动发电机发电供自己使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能吃上馒头,包子吃的比较少,平常吃饭都是用饭票兑换。改制前,教职工们都归教育局管理,平常也没什么工资,也就是得个吃饭钱。但改制后改为归乡里管理,在家自给自足种菜维持生活。现在她在余江共大农乐基地上班,每日三餐都在基地吃饭,上午和下午上班,生活的很充实。
图2为对职工付春花的专访照片 通讯员 宋佳 摄
曹菊如,今年72岁,于1971年入学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余江分校大桥滚龙岗校区3年制赤医专业,后搬出至画桥同师生一起建筑余江分校画桥校区。学校新校区于1971年开始建筑,1972年基本修建完成,1973年修建农工宿舍。修建过程中,所以师生一起前往附近窑厂自己烧砖烧瓦,用肩膀担到新校区用于建筑房舍。他直言,在新校区刚建成的那段时光里,他们是最辛苦的一届学生。从开始入学至毕业,校区的教室、宿舍、食堂、公路、湖畔等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辛辛苦苦修建而成,此后的学生便“坐享其成”不需要再辛苦建筑。当时原本只有70多亩农田,在他们勤勤恳恳的挖山造田后达到了300多亩农田。现回忆过往,感慨当时共大学子的辛苦和了不起。据他所言,当年由于家里没钱但自己又想要去读书,因为没钱读不了乡里的初中,经学校的建议来到了共大读书。在他读书期间,校区开设了农机、农业、兽医、赤医专业四个班级。当时共有200多名学生,每个班都分配了一个农工,两个老师。其中一个班主任,一个专业课老师,班主任负责教语文和数学,专业课老师负责教授专业知识。由于半工半读、自给自足,当时每个班分配了90多亩田的任务用于自供自吃。据他所说,在毕业后他选择了留校,于1973年至1980年留校在学校的食堂做饭,后至今一直居住在学校旁边,平常自己种菜给自己吃来维持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