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汉字,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7月13日至17日,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百所观察”实践队以在宜昌市兴山县峡口镇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主题课程。这支由法学专业学子组成的团队,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传承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通过沉浸式体验课程,为当地儿童开启了一扇通往中华文明宝库的窗口。
图一 孩子们认真观看汉字起源动画
实践队以汉字、书法、皮影、扎染四大传统文化载体构建课程体系,形成从认知到实践的完整闭环。“最早的‘法’字由‘水’‘廌’‘去’组成,象征公平如水、惩恶扬善……”,在“汉字里的故事”课堂上,实践队以汉字演变史为脉络,通过“造字法破译”、“猜字谜”等游戏,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基因与法治智慧。
在书法体验课上,队员们手把手指导孩子们练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词语。十岁的周同学兴奋地展示作品:“老师说我写的‘法’字有进步!我要把它贴在家里,提醒每个人都做个守法的好公民。”
图二 实践队队员带领孩子体验书法
在皮影课上,队员们为同学们介绍皮影戏的历史渊源、派系类别、制作工艺,同时与现代动画技术相结合,为孩子们展示经典皮影戏《三打白骨精》,引得阵阵欢呼。在课程的结尾,孩子们在队员的指导下分组制作简易皮影,体验“敷彩”与“缀结”,并自编自演儿童版法治小故事,在光影交错中领悟非遗艺术的匠心传承。
图三 孩子们专心致志为皮影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