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葛春尧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银行纪检监察组和山西省监委的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葛春尧在金融领域的职业生涯曾备受瞩目,其落马再次凸显了金融反腐的严峻形势。
一、葛春尧的职业生涯与“双面”人生
葛春尧,1972年出生,1996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即加入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从基层法律合规岗位起步,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逐步晋升至分行行长。2015年,他调任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在此期间主导了多项金融创新业务,其中“惠农贷”项目成为其标志性政绩。该项目通过整合政府、银行、保险三方资源,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融资难题,累计投放贷款超200亿元,惠及数十万农户,被湖北省政府列为金融扶贫典范。
然而,葛春尧在推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风险隐患。据内部人士透露,他在部分贷款审批中弱化抵押物要求,甚至存在“特事特办”的灰色操作空间。这些行为虽然在当时未被及时纠察,但为其后续的违纪违法行为埋下了伏笔。
2018年,葛春尧调任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行长,继续推行金融创新业务,其中“跨境融资直通车”业务审批通过率达9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进一步巩固了其“业务标杆”的形象。然而,这种表面的光鲜并未掩盖其背后的违纪违法行为。
二、金融反腐的深化与制度建设的完善
葛春尧案的曝光再次凸显了金融领域腐败的复杂性与危害性。近年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持续深化“室组地”协同办案模式,此次对葛春尧的调查即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银行纪检监察组与山西省监委联合开展,体现了跨区域、跨层级的监督合力。
从中国银行内部看,自2023年以来,已有多名分支机构负责人因涉嫌违纪违法被查处,显示出反腐败高压态势的延续。此次对葛春尧这一省级分行“一把手”的查处,更传递出“权力越大、监督越严”的明确信号。
为遏制类似腐败问题的发生,中国银行在2024年年报中强调将“强化重点领域廉洁风险防控,完善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并推进“区块链+大数据”技术在资金流向监控中的应用。这些举措旨在构建更加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三、专家观点与案件后续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指出,葛春尧案是典型的“能人腐败”案例,其从“业务标兵”到“腐败分子”的蜕变暴露出金融系统在权力运行机制上的漏洞。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刘澄则建议除加强外部监管外,还需推动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例如建立“终身追责”机制,强化对“一把手”权力的制衡。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纪律审查结束后,若葛春尧涉嫌犯罪问题将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目前,他已被解聘中银集团保险董事长职务,其个人财产状况、涉案金额等关键信息有待进一步披露。中国银行方面表示将坚决拥护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决定,全力配合调查工作,并重申“以案为鉴、以案促改”的决心。
葛春尧案的查处不仅是反腐败的胜利,更是金融系统完善制度、重塑信任的契机。在金融改革深化、创新业务蓬勃发展的今天,唯有坚持“零容忍”态度,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方能护航金融行业行稳致远。
(本文信息均来自官方信息及其他媒体公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