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后湖管理区的小龙虾交易中心,村路修到虾池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柯皓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戴辉通讯员赵超徐安奇郭孝明 初夏时节,潜江市G234兴阳线潜江段车流如织。这条贯穿后湖管理区的交通动脉两侧,满载活虾的冷链车昼夜不息,连片虾塘泛着粼粼波光。撒笼、开捕、起虾,村民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蹦跳的小龙虾刚亮相就被装上车。 作为全国小龙虾产业的风向标,潜江交通推行“公路+特色产业”“公路+乡村旅游”“公路+景区”等融合发展模式,高效畅通的农村公路网让小龙虾出水就上车、离田就上路,远销全国、出口欧美,正书写着“一条路带活一方产业,一尾虾富一方百姓”的共富故事。 国省道改造升级提速龙虾外运 沿着G234向乡村延伸,8.84公里的产业路如同毛细血管深入虾田。在潜江田家坝村万亩虾稻共作基地,养殖户李德明凌晨将鲜虾装车。“以前走泥巴路要颠簸1小时,现在15分钟就到交易中心了。”他的合作社今年新增了8个高位池,预计产量将突破50吨。 “从通达向畅美转变,潜江近三年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国省道提档升级,沿线建成36个村级集散点,养殖户运输成本下降20%,每斤虾多赚0.8-1.2元。”潜江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胡金烈说。 这种交通路网便利正转化为产业升级动能。在虾谷集团打造的冷链仓储中心,-25℃超低温锁鲜设备通过G234连接的全国62个城市分仓,构建起朝发夕至的供应网络。后湖管理区农办主任王伟透露,G234沿线5公里聚集全市63%的养殖户,户均年增收4.5万元。 站在中国虾谷观景平台俯瞰,G234、G318国道将占地300亩的现代化水产交易中心纳入怀抱。“这个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小龙虾交易市场,高峰期每天有3000辆冷链车进出,小龙虾的日交易量可达到2600吨。”虾谷办公室主任郭颂指着数字化大屏说。 然而在2022年前,这条“黄金通道”却是企业的痛点。“‘五一’期间没堵在高速上,却堵在了厂门口。”郭颂回忆,彼时双向四车道的国道难以承载激增的运输需求,每年需十几名交警驻场指挥。 随着2022年双向六车道改造完成,物流效率提升40%,冷链车日均周转次数从1.2次增至1.8次。如今发往北京、上海基本实现12小时直达,运输损耗从8%降至3%,仅此一项年节约成本超2000万元。 目前,潜江已形成以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动脉、通村公路为纽带的循环公路网,构建起城乡一体覆盖市镇村三级的物流配送体系。 “农交旅大融合”激活龙虾经济 夕阳西下,G234沿线的虾谷小镇霓虹初上。“上午看万吨分拣,下午体验捕捞,晚上参加龙虾音乐节。”武汉游客张艳带着孩子体验钓虾,这种“国道经济+农旅融合”模式,正催生新的共富路径。 以虾谷集团产业观光带为例,目前已串联12个特色农庄、8个研学基地,每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发展民宿87家、农家乐142户。 因路而富,因路而美。如今,在潜江,从城区到乡村、从国省干道到乡村小路,条条公路纵横交错,“毛细血管”四通八达,不仅畅通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通道,也串起了老百姓的增收致富梦。 在积玉口镇,一条宽广的柏油马路将借粮湖串联起来,湖边游客络绎不绝。“这里的乡村风景好,大小朋友还可以钓虾子,小龙虾从田间上餐桌,吃的就是新鲜。”从武汉自驾而来的游客李琼说。 潜江市积极推进农交旅大融合,坚持公路通行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打造以熊口小龙虾经济带、龙湾章华台遗址旅游带为代表的美丽乡村示范路,带动田园旅游、虾稻产业发展,推动全域旅游品牌建设,让旅客真正留下来,激活龙虾经济。 公路变美,流量变现。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潜江吸引“吃虾”游客超120万人次,同比增长21.43%,实现旅游总收入8.2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