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复苏。
“这是今年新育的红天麻,芽苞像不像豆芽?”3月14日,63岁的范良元轻轻扒开地上的腐殖土,自豪地展示他种在地下的“希望”。
范良元是十堰市竹溪县向坝乡向坝村村民。他种植的5亩天麻,年收入11万余元。
竹溪森林覆盖率达82.6%,林地面积430万亩。近年来,该县大力探索发展林药、林菌、林蜂、森林旅游等新模式,推动林下经济多元发展。截至2024年底,该县林下经济经营总面积达57.2万亩,年产值达42亿元,直接带动7.4万户林农增收。
一棵树“收三季”
“以前砍树,现在‘养’树。”范良元的手掌摩挲着花栎树皮,粗糙的树干上缠绕的八月炸(野果)正萌发嫩芽。
去年以来,范良元在自家5亩林地里玩起“新花样”:树梢上养蜂,树干上种八月炸,地里种天麻。
这种“上蜂、中果、下药”的立体模式,源于2022年的一次农技培训:一棵树就是一座立体农场,阳光、空间、腐殖土都是资源。
当年,范良元就试着在自家花栎树林下种天麻和魔芋,夏季树叶和魔芋叶为天麻遮阴,秋冬落叶腐烂又成了天然有机肥。
2024年,范良元林下亩均收益突破2.2万元,比单纯种天麻翻了一番。
更妙的是“时间差”。三月天麻播种,五月收蜂蜜,九月收八月炸,十月收魔芋,全年林地不空闲、农忙不“扎堆”。
“去年挖到个一斤重的‘天麻王’,被外地一客商买走收藏。”范良元自豪地说。
范良元的故事成为当地林下经济教科书级案例,带动100余户村民种植天麻100多亩,年产值300余万元。其中,17户村民跟着他成立了“立体种植合作社”。
竹溪县丰溪镇,有54万亩山林,近70%农户从事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超过100种,户均年增收1.2万元。
【启示】林下立体经济模式破解了“种粮不赚钱、种树等不起”的山区困局,通过“长中短”时间搭配(木本10年、藤本3年、草本1年),让林地实现“季季有收益、年年有进账”。
林权证成了“信用卡”
“有了红本本,换回红票子!”48岁的李翠芳拿出崭新的《林权流转经营权证》,本本里夹着去年的分红单——15亩林地入股林下灵芝基地,分红2.1万元。
李翠芳家住竹溪县双竹林场辽叶湖村,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她是灵芝基地的“技术主管”,每月工资2500元。
李翠芳的故事始于2024年的林权制度改革。竹溪在全省率先试点“三权分置”,允许林农将经营权抵押、入股。
李翠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15亩林地流转给村民合作社,换来合作社10%的股权。
“没想到年底就分红,比租给别人种玉米多赚10倍。”更让她惊喜的是,合作社免费提供灵芝菌种,承诺“保底回收+溢价分红”。
去年,她在林下套种3亩仿野生羊肚菌,按协议价卖出后,额外拿到20%的市场溢价。
同样受益的还有竹溪县城关镇大峪沟村的养蜂大户明安成。“有树就像有了‘信用卡’。”今年3月,他凭林权抵押贷到10万元,扩养了200箱“林蜂”。
明安成在蜂箱上贴着二维码,扫码可见每滴蜂蜜的“成长日记”——蜜蜂种群信息、取蜜日期,全程可追溯。
仅去年,明安成的“竹溪百花蜜”通过直播就卖出3000单,利润比传统销售高40%。
【启示】林权改革激活“沉睡资源”,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山民从“看林人”转身为“受益人”,社会资本进山不再怕“打水漂”。
苦黄连带来“甜日子”
“黄连浑身是宝,不仅根茎入药,花晒干了还能做安神茶。”看着林下开满黄连花,刘勇满脸喜悦。
竹溪盛产黄连、重楼、独活等中药材,总面积达25.4万亩,被誉为“中国黄连之乡”,是名副其实的“药材宝库”。
1995年出生的刘勇,是竹溪县丰溪镇辽叶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丰溪镇,组建合作社、成立公司,与17个村1000多家农户签订中药材种植合同,带动种植中药材5万亩,户均年增收2万元。
除了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刘勇还创新开发药膳、办体验馆,带动当地中药材产业链融合发展。
在水坪镇大石门仙暇小镇,该镇引进经营主体,开发萌宠乐园、帐篷酒店、林中树屋等游乐项目,300亩闲置苗木基地变身林下乐园。“周末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单日最高营业额突破15万元。”景区负责人程琰介绍。
近年来,竹溪县通过培育“医、药、养、食、游、健”大健康产业链,推动中药材产业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在桃源、丰溪、向坝等乡镇,形成森旅、药旅、文旅产业;在县河、水坪、中峰等乡镇,形成林茶、林畜、林药、林果等产业,并与关垭楚长城、夯土小镇等景区融合发展,直接带动2万余人从事林旅、茶旅、药旅等产业。
竹溪县委书记许庆一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依托“中国黄连之乡”品牌,大力推动林药、林蜂、林旅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2026年林下经济规模达100万亩,年产值突破100亿元。
【启示】从“卖原料”到“卖体验”,通过地理标志保护、文创赋能、文旅融合,让林下产品溢价30%至200%,破解了“优质不优价”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