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湖北省战略人才力量“十百千万”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主要内容。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需要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创新人才为保障,引进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方案》提出了总的目标任务:用3至5年时间,培养、引进万余名高层次人才,其中包括10名战略科学家、100名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卓越工程师、1000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围绕这一目标,《方案》安排部署了战略科学家引领、科技领军人才登峰、卓越工程师壮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腾飞“四大行动”。内容包括:引进、培养战略科学家级别的顶尖人才;每年推选科技领军人才后备力量;大幅增加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规模;扩容实施省青年拔尖人才专项;推进“才聚荆楚”“博聚楚天”项目,每年新进站自然科学领域博士后2000人以上等。
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王发读介绍了《方案》的特点,我省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落实的举措。
每年择优遴选30名战略后备人才
“引才、育才离不开好的人才发展平台和项目载体。”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王锦举介绍,我省已构建由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湖北实验室等组成的高能级科创平台矩阵,正在推进实施湖北实验室效能提升“十大行动”,提升科技人才吸附承载力。依托国家及省级重大人才计划、重点研发项目等,我省每年计划择优遴选30名战略后备人才。
“高校既是人才培养引进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才主要聚集地和‘蓄水池’。”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张幸平介绍,将引导高校立足湖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产业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聚焦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交叉融合人才培养,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商科2.0建设三年行动。组建湖北数字经济学院,办好湖北科创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一批专业特色学院。
重大贡献人才直接评定高级职称
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伟雄介绍,人社部门将着重从深化人才评价、激励、服务机制改革三个方面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据介绍,我省将持续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扩大自主评价范围,向更多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下放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健全特殊评审办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可不受基础职称限制,直接评定高级职称。
他说,我省人社部门将着力完善人才服务机制。优化“楚才卡”服务,增强持卡人才获得感。细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持续打造“智慧之光”工作品牌,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强化人力资源服务,办好第三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牵头成立中部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联盟,对引进人才绩效突出的给予奖励。深化人才服务基层,持续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揭榜领题等活动。
“一事一议”为顶尖人才提供经费
为发现、用好顶尖科技人才,相关部门将“一事一议”为顶尖科技人才提供项目经费。每全职引进一人,按照用人单位引才投入的50%,配套给予人才项目经费或者直接股权投资支持。
在人才激励和资助方面,我省将加大对绩效工资、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等方面的倾斜政策,鼓励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项目工资制和协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对新进站博士后全员给予日常经费保障,全周期资助。
吸引、培育和留住人才,充足且合理的资金投入是关键支撑。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熊晓飞介绍,省财政厅主要从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强化关键领域支撑、优化保障支持方式三个角度考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推动形成“社会资本能投尽投、国有企业精准补位、政府投资兜底保障”的良性循环。
省委金融办副主任、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张龙介绍,截至2024年末,金融机构累计向我省1528户人才所在企业发放科技人才贷79亿元。分层分类分级量化科技人才金融价值逐步推进,“人才有价”逐步实现。下一步,将紧紧围绕股权投资做引导、债权融资做增信、资本市场募资做培育,协调调动各种金融要素竭诚服务人才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