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区域 文旅 银行 房产 保险 财经 创投 健康 生活 报料 更多

投资千万返乡卖红薯,家乡人称他是个“苕” “苕大哥”成3000多户农民的依靠

极目新闻 2025-02-20 10:04:50

韩德校将一箱箱“苕货”送往世界各地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董淑健通讯员刘玲莉

2月18日上午,湖北红安伟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韩德校正率员工们打包送货,一箱箱苕粉、粉条被装上车,送往世界各地。韩德校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今年春节,公司从大年初三起就开始送货,订单已排到了一个月后。为扩大再生产,公司一开年就参加“春风行动”招聘工人,“工人以红安当地人为主,因为红安人最了解红薯,对红薯有感情”。

建筑老板转身变成“苕大哥”

“2016年,我收到红安县政府的邀请,回乡创业。”韩德校说,起初家人是反对的,“我有两个孩子还在云南昆明读高中,一家人都搬回湖北有点不现实。”

但韩德校还是结束了昆明的建筑生意,返乡创办了红安伟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注册了“苕大哥”品牌。

“他就是个‘大苕’,情怀还能当饭吃?从古至今,哪有靠卖红薯赚钱的?”田店村党支部书记韩德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村里人对他返乡卖红薯又高兴又心疼,高兴的是终于有人带头卖自家红薯,有望过上好日子;心疼的是他把辛辛苦苦几十年创出的数千万元身家全部押到卖红薯这样一个不赚钱的产业中来。

韩德校说,人人都知道卖红薯不赚钱,这些年来,多少人卖着卖着就亏了,人都跑得不见了,可他偏偏迎头上,“这样的人不是‘大苕’是什么?”

为何选择一个不赚钱的产业?韩德校说,“我是在红安这片红土地长大的娃,对山村有特殊的感情,希望把家乡的好产品推向更大的市场,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很快,他给两个儿子办理了转学,带着妻儿义无反顾地回到红安。一干就是7年。

如今,公司每年将数万元的红薯苗免费发给乡亲,垫钱供肥、包收红薯。公司目前拥有5万吨红薯加工能力,生产鲜食类、面食类、精粉类、粉丝类、休闲食品类等8大品、系列产品120多种,去年销售额1580万元,成了全镇31个村3000多户农民增收的坚实依靠。

散装英语走红,海外圈粉上万人

工厂建好后,最重要的就是扩大销售规模。

2022年“双11”前夕,“苕大哥”韩德校用半生不熟的“散装英语”面向中外粉丝直播带货的视频火了。

“Hello,boss!This is Chinese sweet potato vermicelli.It tastes Q弹 smooth and delicious.”(你好,老板!这是中国红薯粉条。它口感Q弹顺滑,非常美味。)

老区农民的质朴本色、红安口音英语,再加上时不时蹦出来的中文俚语,让他迅速走红网络,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当时,他的直播号海外圈粉上万人,卖出多单产品。

“没想到英文视频这么出圈。”韩德校说,“散装英语”出圈是意外,但偶然中可能也存在着必然,真正出圈的是带着泥土气息的好产品,是红安人的淳朴气质,农村实干家的真诚态度。散装英语背后,农村本土企业积极求新求变、拥抱更大市场的理念和行动,让网友们打心眼儿里感到“Good!Good!”

线上线下齐发力,家门口就能收货发货

近年来,红安县通过走出去参加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会、第十届北京农业嘉年华等展销活动,请进来举办红安苕订单种植收购签约会,线上线下齐发力,不断拓展红薯销售渠道,推动红安红薯走出红安、走向全国、迈向国际。

线下,“苕大哥”尽最大努力将各种红薯产品销往广州、武汉及附近大专院校、机关食堂等。

目前,红安县建立了县级红苕交易中心,实现了快递村村通。韩德校说,“现在我在家门口就能收货发货,不仅便捷,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乡村振兴呼唤更多的有志之士

“苕大哥”通过创办公司将当地红苕深加工,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还促进了红安苕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田店村党支部书记韩德伟说,公司成立以来,积极参与红安县乡村振兴事业,做大做强红苕产业,通过合作经营模式,直接带动25户农民每年每户增收3000元以上。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分散种植,带动全县15个村发展红苕种植,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近3000户。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像韩德校这样的有志之士,回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红安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徐军乐发起邀请。

  责任编辑:江飞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