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区域 文旅 银行 房产 保险 财经 创投 健康 生活 报料 更多

湖北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走深走实 技能人才迎来“黄金时代”

湖北日报 2025-02-20 09:40:23

编者按

今年,中华全国总工会迎来百岁华诞,湖北工运也站在迈向百年的关键节点。过去一年,全省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守正创新、勇立潮头,多项工作在全总会议上作交流发言,为全国工会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湖北经验”。为深入探寻工会工作创新实践,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基层、走近职工进行采访,今起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蔡朝阳李婷

从业30余年,精通20余种机载雷达维修,凌云科技集团雷达修理工付旭东去年获评为“首席技师”,享受与企业高管同等待遇。

“过去干到高级工就到头了,如今‘新八级工’让我们更有获得感了!我是‘产改’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付旭东感慨道。

作为全国制造业版图上的重要一极,湖北千万产业工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

自2017年湖北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下简称“产改”)实施方案以来,这场关乎制造强省根基的攻坚战已持续八年。

2024年3月,全省产改宜昌现场会召开,开启深化产改新篇章。会上明确,选取17个产业工人集中的县(市、区)和20家重点企业作为试点,用一年时间开展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试点,为全省“产改”探索新路径。

改革的火花在车间一线迸发,产业工人加速蜕变成长。数据为证:过去一年,通过试点带动全省新增技能人才近35万人。

“唱响技能培训和竞赛、技能等级评定、能级工资集体协商‘三步曲’,提升技能培训覆盖率、技能等级认定率、能级工资协商覆盖率‘三比率’,激发广大产业工人建功立业的内生动力,为湖北支点建设提供坚实支撑。”省总工会主要负责人表示。

企业自评激活成长密码,一纸证书不再山高水远

去年以来,聚焦“51020”现代产业体系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省总工会走访多家省直厅局,深入基层和企业开展“解剖麻雀”式专项调研。

破局,从体制机制创新开始。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技能提升通道不畅、技能等级评定机构总量不足等堵点,省总工会联合省人社厅,构建“工会+人社”协同机制,合力破解难题。

去年以来,新增116家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发布50个紧缺工种目录,17个试点地区率先建立“域内自主评定、域内一体通认、域内规范管理”新机制,让技能人才在车间实现阶梯式成长。

江陵县,是全省17个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试点县之一。短短一年,全县具备技能等级自主认定资质的企业从3家增至16家,企业和职工双双受益。

走进华鲁恒升(荆州)有限公司的培训车间,钳工向志强正专注操作设备。这名“00后”小伙毕业于四川轻化工大学,刚入职便赶上了公司组织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

“过去考证要跨省奔波,如今车间就是考场!”他感慨道。

华鲁恒升(荆州)有限公司是山东省属国资企业子公司,主要从事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生产。现有职工1500多人,其中技能人员占比超90%。过去,职工培训和考试需要往返山东德州总部,耗时耗力,增加运营成本。

去年10月,在江陵县总工会和县人社局的指导下,企业成功获得化工总控、钳工、电工等7个工种的技能等级自主认定资质。

“把技能人才评价权交给企业,激发企业育才用才的内生动力。”江陵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雷卫忠介绍,全域试点以来,全县技能等级认定人数突破700人,相当于过去几年的总和。

这一变化,不仅让企业尝到了甜头,更让产业工人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政工校企共育,推动由“工”变“匠”

高质量的培训和竞赛,为产业工人铺设一条从“工”到“匠”的成长快车道,助力他们“以技傍身”“破土冒尖”“增技增收”。

赤壁市作为全省首批技能素质提升试点,探索构建“政企校社”联动培育体系:政府搭建平台,企业定制课程,院校输送人才,社会机构精准滴灌。

茶艺师舒江华的蜕变是这一机制的生动印证:通过赤壁市一片叶培训学校的系统培训,她从采茶女工成长为赤壁青砖茶文化“代言人”。

这样的成长故事正不断上演:去年以来,各试点组织职工技能培训4748场次,覆盖企业职工27.5万人,较上年增长48.6%。

省总工会打造的“培养—评价—激励”全链条机制,将“课堂搬进车间、考场设在产线、岗位变为阶梯”,重塑产业工人成长生态。

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国企引领“15条”、班组建设“12条”等措施落细到基层班组、落实到岗到人。

竞赛成为技能提升的“催化剂”。全省双“百千万”劳动竞赛吸引超800万人次参与,4万余名普通工人在竞技中蜕变为高技能人才。

国网湖北电力的职工技能运动会,是这场转型的微观样本。比赛项目库从8项拓展至200项,覆盖电网核心业务全领域。省劳模刘媛的进阶之路极具说服力:入职6年率队斩获技能运动会团体一等奖,十年间带领团队研发30余项“电科技”,推动咸宁电网数字化转型。“在生产一线,要以技服人。”刘媛始终铭记师傅的教诲。

如今,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从生产线“螺丝钉”蜕变为创新链“驱动者”。

数据见证蜕变:2024年,全省产业工人共斩获235项省科学技术项目奖。在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中参与度高达89.02%。

“以多元化的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铺就产业工人成才‘星光大道’,让产业工人站在时代舞台中央绽放光芒。”省总工会负责人表示。

“新八级工”扎根落地,“技能饭”越吃越香

在兴发集团最新公布的技能人才榜单上,15名首席技师与66名特级技师的姓名熠熠生辉。

作为全省20家试点企业之一,兴发集团全面推行“新八级工”制度,实现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

“新八级工”是在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级”技能等级基础上,往下补设学徒工,往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职业技能等级序列。

兴发集团拥有职工1.4万余人,获得技能等级证书职工占比36.66%,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工资每年都上涨,技能‘含金量’直接体现在工资单上,大伙儿钻研技术的劲头更足了!”兴发集团机械设备维修技术骨干龚剑说。

他从普通技工成长为宜昌市技能大师,不仅年薪实现三级跳,更两次获得公司股权激励。近年来,兴发集团职工人均工资增长9.2%,技术和高技能人员工资增长16.8%。

这样的创新正在全省范围激发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去年试点以来,能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规模以上企业1246家、职工21万人,已建会百人以上企业覆盖面达到83%,带动全省80万名产业工人实现薪酬待遇增长。

中铁十一局、中铁大桥局、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明确规定,首席技师享受所在企业党政副职薪酬待遇。

纵观全省,从“能级工资”写入集体合同,到技能津贴与股权激励双轨并行,一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的现代工匠培育体系正渐次成型。

“我省创新构建‘卅’字形职业发展体系。”省总工会主要负责人阐释道,“卅”字形从左至右的三条竖线,寓意企业中三支队伍:左为技能岗,中为经营管理岗,右为专业技术岗。这三支力量既能在各自领域纵向攀升,亦能通过横向流通实现跨领域成长。比如,特级技师等同正高职称;首席技师享受副总待遇等。

“搭建多元化成才‘立交桥’,加快锻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为支点建设注入澎湃动能。”省总工会主要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江飞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