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区域 文旅 银行 房产 保险 财经 创投 健康 生活 报料 更多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清明祭英烈,让红色教育自然“上色”

中华网湖北 2025-04-02 11:59:35

4月1日,在江夏革命烈士纪念馆广场上,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师生庄严举起右拳,铿锵的入党誓词与百年前革命先烈的热血誓言交织共振;项英烈士塑像前,师生党员面对鲜红党旗庄严宣誓,与纪念馆外墙“铁骨守疆土”的铜雕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近年来,该校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牵引,聚焦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通过红色教育创新实践,遵循“仪式教育—场景教学—实践转化”三阶流程,探索出一条思政工作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特色路径。

红色资源“活”起来:七大展厅构建沉浸式课堂

坐落于青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江夏革命烈士纪念馆,以七大主题展厅串联起从辛亥首义到解放战争的革命史诗。活动中,师生通过雕塑、油画、动态沙盘触摸历史的脉搏。在“武昌首义”展厅,持枪战士雕塑与熊秉坤打响第一枪的故事相呼应;在“张轸起义”展区,历史影像还原解放战争关键节点。纪念馆300余件文物与互动展项,成为师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活教材。“纪念馆的立体化展陈,与学校思政课的‘历史—精神—现实’教学逻辑高度契合。”副校长鄢威表示。

专业实践“动”起来:技术赋能讲好红色故事

数字传媒学部师生将专业实践嵌入红色教育全程。他们聚焦纪念馆外墙新增的“铁骨守疆土”铜雕,用镜头语言诠释熊廷弼精神;在“建党”展厅,通过学生党员的讲解,师生们切身感受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场景,并表示将计划制作融媒体产品、创作动画、微纪录片等,推动红色文化“破圈”。执行校长邓茂林表示,这种“专业实践+红色育人”模式,催生了“挑战杯”“大创”等多项省级创新成果。学校构建起“线下实践-线上转化-云端共享”的传播闭环,将师生创作的动画作品等纳入教学数据库,通过两微一端形成红色教育矩阵。

育人体系“融”起来:红色基因浸润青春担当

学校近年来以红色教育为抓手,构建“理论学习—实地研学—创作输出”全链条育人模式。一方面,将主题党日、专业采风等活动纳入实践学分体系,激发学生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引入数字技术资源,提升红色教育的感染力,着力激活学生、教师、课程、学科、环境等育人要素,构建起党委统筹、部门协同、院系联动、师生参与的育人格局。通过将红色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红色场馆现场教学+专业课程思政融合+网络云端传播”的立体化育人链条。近三年,学校累计组织30余批次师生赴纪念馆开展活动,形成思政育人润物无声的良性循环。数字传媒学部主任叶佑天教授表示,在全方位育人维度,学部将红色元素融入课程建设、学科竞赛、校园文化,开发省级思政课程《IP设计》,依托教育部数字媒体艺术产教融合基地,孵化出“红色展馆”“光影家书”等200余件融媒体作品。

青山不语,丰碑永存。在清明这一慎终追远的节点,师生以行动诠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学校致力于让学生切身体验感悟新时代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学校党委书记秦红表示,学校不断推动“课堂+实践+网络”立体化育人体系走实走深,以红色教育基地作为“行走的思政课”重要载体,组织师生通过沉浸式学习、专业创作、网络传播等形式,让红色教育从“理论灌输”转向“入脑入心”。(通讯员:崔赢艺、苏祖安、叶佑天、余彩)

  责任编辑:黄薇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