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8日讯(记者朱佳琦 通讯员王文君)在武汉普赛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洁净车间内,光芯片经机械臂精准抓取至测试机,以微秒级精度完成功率检测、电性能验证等全流程“体检”,方获准“上岗”。
“我们在光电和半导体领域覆盖了绝大部分客户,企业正走在快速发展的路上,其中光芯片检测设备覆盖国内80%的光通信企业。”近日,第二十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开幕前夕,武汉普赛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赛斯”)总经理马超利用几场会议间隙接受了长江日报记者专访。
普赛斯总经理马超。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实现光通信装备垂直整合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普赛斯深耕半导体测试领域已有15年,其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半导体测试系统已覆盖碳化硅、氮化镓等材料的高压高电流检测,服务华为、中兴等头部客户。
武汉普赛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暨全资子公司武汉普赛斯仪表有限公司乔迁仪式。(企业供图)
去年5月,公司高端光电芯片装备研发生产基地正式投产,激光和半导体测试仪器仪表等产品加速“国产替代”,助力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迈出关键一步。
在光博会即将迎来二十届之际,普赛斯的故事,正是中国光谷从“追光”到“点亮”世界的生动注脚。
国内首个自主研制数字化源表的“隐形冠军”
从企业成立初期聚焦光通信基础仪器的研发与国产替代,到逐步成长为覆盖光电和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系统装备提供商,普赛斯以“十年磨一剑”的长期主义潜心攻关,在半导体测试装备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其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半导体晶圆测试系统已在国内头部企业实现规模化应用,走出了一条从基础研发到产业领跑的创新之路。
全自动机械臂可精准抓取微型光芯片,仅需1微秒即可完成测试电源接入与功率检测一体化操作。早在十几年前,这种检测只能依赖国外设备。
普赛斯工程师正在为芯片做“体检”。(企业供图)
“我们就不能自己研发生产吗?”攒着这股劲儿,武汉理工大学教授黄秋元和周鹏两位教授瞄准光电测试仪表和产线测试解决方案,立志开发中国人自己的高端光电测试设备。2009年,普赛斯成了国内首个自主研制用于半导体材料、芯片和器件的光电性能测试仪表、数字化源表的企业。
2011年,公司初代产品落地,迅速吸引了市场的目光。
“只需购买一台设备,不需要工程师写算法,没有技术背景的人也能轻松使用,并且价格是国外的1/4,效率却可提升5倍。”马超回忆道。
此后,普赛斯率先自主研发出集成式BOSA器件综合测试系统,高精度台式数字源表,又推出窄脉冲电流源、集成插卡式源表等多款一站式电性能测试仪表,逐步覆盖国内八成光通信企业,成功实现国产替代。
凭借技术积累与市场拓展,公司已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并在半导体测试机领域实现突破,逐步向通用半导体市场延伸。
产品在光博会现场被买走
作为光谷的一张“产业名片”,光博会是普赛斯展示技术实力与拓展市场的重要平台,首次参展可追溯至6年前。
“上一届光博会上,我们的半导体测试装备和光通信产品被客户现场订购。”马超表示,光博会的优势在于聚焦光电细分领域,且依托光谷密集的产业链与高校资源,能够有效促进产学研融合。
这一点也正是普赛斯抢占市场先机的法宝之一。“我们以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模式,面对技术快速迭代的挑战。”马超介绍,普赛斯“两条腿走路”保持前瞻性:一方面,公司深度对接行业头部客户,与华为、中兴等系统集成商及光模块龙头企业紧密合作,挖掘未来潜在需求;另一方面,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光电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和实验室建立产学研合作,推动学术成果工程化落地。
2024年6月3日,在位于湖北武汉“中国光谷”的武汉普赛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内,测试设备在对芯片进行测试。新华社记者杜子璇摄
以硅光技术为例,普赛斯联合高校开发了偏振控制与检测等光学仪器,历时两年完成项目攻关,目前相关技术已进入产业化阶段。“高校的科教资源与企业的工程能力形成互补,这是我们快速突破技术壁垒的关键。”马超说道。
面向未来,普赛斯计划以现有三大产品平台为基础,向更广阔的通用半导体市场进军。
第二十届光博会上,普赛斯将携多款新品亮相,包括800G高速模块测试解决方案、1.6T的误码仪相关配套装备,以及更高带宽更高速率的采样示波器。此外,还有覆盖AI高速发展下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如针对第三代半导体的高电压高电流测试仪表等,展示普赛斯从光电市场向半导体市场转型的技术实力。
“光博会不仅是技术展示窗口,更驱动我们与全球产业链共振。未来希望展会引入更多国际顶尖企业加入到这个平台,加强交流、融合发展。”马超表示。
采访尾声,他表达了对第二十届光博会的期待:“我们相信,这一平台将继续助力中国光电子信息产业迈向更高端、更国际化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