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English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湖北地方站首页 > 正文

娃哈哈遗产争夺战背后:集团被“空壳化”与国资被架空迷局

娃哈哈遗产争夺战背后:集团被“空壳化”与国资被架空迷局
2025-07-17 10:15:39

要理解娃哈哈今日的困局,必须回溯其诞生之初。1987年,宗庆后创立娃哈哈,其前身为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属于典型的集体所有制单位。凭借“儿童营养液”的精准定位,这个草根品牌迅速占领市场。为了扩大产能与获取土地资源,1991年,宗庆后以“小鱼吃大鱼”的方式,承担了杭州罐头厂约4000万元的债务(罐头厂负债累累,濒临破产),并注入资金进行重组。

1991年正值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初期,企业产权改革尚未深入,集体企业与国有企业类似,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管理层实际掌控企业,但法律上的所有权归属不清。

兼并后,原杭州罐头厂的资产(土地、设备等)与娃哈哈自身的经营积累共同构成集团基础资产,理论上归集体所有。尽管债务沉重,但罐头厂的厂房、设备与土地成为娃哈哈扩张的关键基础。宗庆后作为经营者,个人权益未以股权形式体现,而是通过行政任命与实际控制权实现。这种“人治”特征为后续改制中的产权争议埋下伏笔。

1996年,娃哈哈迎来命运的转折点。为引进外资与技术,娃哈哈与法国达能、香港百富勤合资成立五家公司,外资持股51%,中方持股49%。这场“联姻”为娃哈哈注入资本与国际化管理经验,却也埋下控制权之争的隐患。达能试图将娃哈哈纳入全球产业链,但宗庆后坚持“控制权不可让渡”,双方在品牌使用权上矛盾渐深。2006年,宗庆后以“阴阳合同”事件对抗达能,最终以达能退出、中方回购股权收场。

改制后的“穷庙养富和尚”与“影子公司”架构

1999年,国企改制浪潮中,娃哈哈也启动了股改。由于早期产权界定不清,娃哈哈的集体资产如何量化分配始终存在争议,尽管方案最终形成“国资46%、宗庆后个人29.4%、职工持股会24.6%”的股权结构,但实际上改制并未真正厘清产权边界。

改制协议中,国有股权转让款未实质性收取,仅以低息借款形式留存集团。知情人士透露,管理层与职工持股会每年分红超0.8元/股,而上城文商旅持有的2.42亿股长期未获实质收益。一位国资监管人士直言:“这相当于‘穷庙养富和尚’,国有资产权益形同虚设。”

与此同时,管理层则通过成立真宗投资、启力投资、广盛投资、磐石天诚等体外公司,构建起庞大的“平行体系”。而起家于娃哈哈OEM业务的宏胜集团则犹如一道隐秘的“影子”,深度掌控着这个民族品牌的命脉。这家由宗庆后家族控制、工商登记显示其与娃哈哈集团无股权关联,却被定位为娃哈哈“体外核心运营平台”的公司,近年通过合资建厂、调整采购路径等方式强化控制,负责娃哈哈集团的生产制造、原材料采购、销售渠道建设等关键环节。一位接近娃哈哈的业内人士透露:“宏胜集团看似独立,实则掌握着娃哈哈的‘造血系统’,品牌运营与利润分配被悄然割裂。”某法律专家表示:“这种‘影子公司’架构,既规避监管,又便于利润转移。当制度漏洞成为资本腾挪的通道,谁来为国有资产的安全负责?”

娃哈哈遗产争夺战背后:集团被“空壳化”与国资被架空迷局

“私有化重构”与品牌剥离

宗馥莉掌权后,改革举措伴随激进清洗:管理层换血、员工转签劳动合同至宏胜集团、387件“娃哈哈”商标争夺战——2025年初,她试图将商标转移至其控股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虽被国资方制止,但其随即注册“娃小宗”“宗小哈”等新商标,为品牌剥离预埋伏笔。

关键词:娃哈哈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