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马文俊
盛夏七月,武汉处处涌动着创新的热浪。
在中国光谷,人形机器人精准模仿训练师的动作,宛如“孪生兄弟”;
在中国车谷,岚图整车工厂里,每118秒便有一台新能源车下线;
在中国星谷,卫星产业园中,机械臂有序地拼装卫星零部件;
在中国网谷,数据安全中心,每秒拦截百万次网络攻击;
在中国药谷,禾元生物无菌车间里,“稻米造血”设备正在调试。
从东到西,自北向南,光谷、车谷、星谷、网谷、药谷“五谷”并起,串联起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新经纬。
这是武汉争当科技自立自强先锋城市的战略布局,也是湖北挺起中部崛起脊梁的强劲引擎。
一谷引千链,“光芯屏端网”引领未来
以科技创新为城市气质的光谷,去年GDP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7.1%。一批硬核成果持续涌现:九峰山实验室引来超50家化合物半导体企业、3万创新人才;全省人形机器人整机供应企业中,光谷占七成以上。
“光谷有‘听劝型’管理,是创业者的沃土。”28岁的露游文化创始人徐当满说,“我五次创业选定落地光谷,是因为这里真能给年轻人机会。”
在国家科技奖评选中,仅2024年,光谷就斩获6项国家科技奖励、60项省级奖项。“把科技自立自强当使命,视创新如生命。”这已成为光谷人的共识。
借新能源蝶变,沌口驶向“世界车谷”。
“武汉经开区不再只是‘整车制造基地’,而是汽车科技的试验田。”东风汽车工程院首席专家介绍,“芯片流片、软件交付、AI融合,都在这里实现国产替代。”
东风汽车全球创新中心落成不到一年,全球首个L3级智能架构“天元智架”、太极大模型等成果相继发布。园区首颗车规级国产MCU芯片DF30已完成流片,计划明年量产。
目前,武汉经开区“车能软芯材”产业总量突破8000亿元,高新企业数量3年翻4倍。
星辰大海,从星谷启航。
“快舟火箭已进入‘下饺子’模式。”7月16日,星谷一条条火热的生产线上,一位航天科工集团工程师自豪地说。
去年,“快舟一号”甲火箭创下我国商业卫星最快组网纪录。卫星产业园智能生产线单星周期缩短80%,年产240颗,成为国内第一条“兼容多型”的卫星批产线。
“中国星谷不只驱动武汉向深空发展,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之一。”武汉市新洲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核心区17平方公里已建成火箭、卫星、遥感、磁电等完整产业链,计划到2028年突破千亿级产业规模。
为国铸盾,网安底座在此筑基。
在东西湖,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已汇聚企业220余家,武大、华科两所“双一流”高校网安学院先后入驻,众多高校、企业、机构构筑起中国最完整的网络安全生态之一。
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坦言:“武汉在网络安全领域有无可比拟的先发优势。奇安信投资超过10亿,构建‘三中心三基地’,人员超500人,销售额已突破2亿元。”
大健康产业,迸发强劲生命力。
如今,药谷汇聚光谷生物城、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等产业集群,2024年武汉相关产业规模达5546亿元,位居中部第一。
药明康德、迈瑞、联影等龙头企业纷纷重仓药谷,加速“稻米造血”“脑机接口三维图谱”等大批前沿创新成果从论文走向产业一线。
同济医院心外科主任魏翔教授发明的“心肌旋切刀”填补世界空白。“这款设备,代表了武汉‘医工转化’的真实能力。”他表示,药谷深厚的创新土壤,还将让更多原始创新产品“从光谷走向世界”。